
盥洗之盆。 明 瞿汝稷 《指月錄》卷七:“僧 文通慧 者, 河南 開封府 白雲寺 僧也,其師令掌盥盆。”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請鑄大錢》:“一盥盆,一炭盆,一壺一鑊,動重數觔。”
“盥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指月錄》《歸田瑣記》等文獻原文。
盥盆(gǔn pé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皿(mǐn)和皿(mǐn)。它的總筆畫數為13筆。
盥盆一詞源自于古代的禮制,用來指代一種用來盛水洗手洗臉的器具。在古代,人們用盥盆來進行日常的清潔活動。隨着時代的變遷,盥盆在一些傳統宗教儀式中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盥盆”也有其繁體字“濯盆”。繁體字通常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在這些地區,繁體字依然是正式的書寫方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法是:“盥,濯也。”也就是說,“盥”字是由“濯”字演變而來的。
以下是一些有關“盥盆”的例句:
1. 他拿起盥盆,準備洗手。
2. 這個古老的盥盆被保存在博物館裡。
盥盆可以與一些其他詞彙組成新詞:
1. 盥洗室(gǔn xǐ shì):洗手梳洗的房間。
2. 盥洗用具(gǔn xǐ yòng jù):用來清潔身體的工具。
一些近義詞有:
1. 盆(pén):泛指一種較大的容器。
2. 濯(zhuó):洗滌的意思。
與“盥盆”意思相反的詞彙是:
1. 懶散(lǎn sǎn):懶惰松散的狀态。
2. 病懶(bìng lǎn):患上疾病後無精打采的狀态。
總之,“盥盆”是一個古老而有趣的漢字詞彙,它代表着古代人們注重衛生和禮節的生活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