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高祖 與 漢世祖 光武帝 。《文選·班固<典引>》:“然後宣二祖之重光,襲四宗之緝熙。” 蔡邕 注:“ 高祖 、 光武 為二祖。”《文選·張衡<東京賦>》:“瞻仰二祖,厥庸孔肆。” 張銑 注:“二祖, 高祖 光武 也。”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趙·劉宣》:“每讀《漢書》 蕭何 鄧禹 傳,未嘗不反覆詠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終不令兩公獨擅美于前矣。’”
(2).指 晉太祖 文帝 司馬昭 與 晉世祖 武帝 司馬炎 。《文選·陸機<答賈長淵>》:“惟公太宰,光翼二祖。” 李善 注引 臧榮緒 《晉書》:“ 晉太祖 為大将軍,以 賈充 為司馬右長史,及 世祖 受禪,轉太宰。”《文選·幹寶<晉紀總論>》:“二祖逼禪代之期,不暇待三分八百之會也。” 張銑 注:“二祖謂 太祖 文皇帝 , 代祖 武皇帝 。”
(3).指 唐高宗 與 玄宗 。《新唐書·李德裕傳》:“ 高宗 時 劉道合 玄宗 時 孫甄生 皆能作黃金,二祖不之服,豈非以宗廟為重乎?”
(4).指曾祖父與祖父。《文選·曹植<王仲宣诔>》:“自君二祖,為光為龍。” 呂向 注:“ 粲 曾祖 襲 ,祖 暢 ,皆為 漢 三公。”
(5).佛家指 中國 禅宗第二代祖師 慧可 。《景德傳燈錄·僧那禅師》:“會二祖説法,與同志十人投祖出家。” 張遵骝 《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公元五九三年》:“禪宗二祖 慧可 卒。”
“二祖”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層核心含義,分别指向曆史人物和家族稱謂:
指漢高祖劉邦與漢世祖(光武帝)劉秀
這是“二祖”最經典的曆史指代。漢代常将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和複興漢室的光武帝劉秀并稱為“二祖”,以彰顯他們對漢朝建立的奠基與再造之功。這一用法體現了後世對兩位傑出帝王的尊崇與并稱。
來源依據:該釋義為曆史專稱,常見于中國古代史籍及權威辭書。具體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漢典網 或 國學大師 等線上詞典平台均有收錄)。
指曾祖父與祖父
在宗族稱謂體系中,“二祖”亦可合稱曾祖父(父親的祖父)和祖父(父親的父親),代表家族中上兩代的直系尊長。這一用法體現了傳統家族倫理中對祖先的敬重。
來源依據:此釋義見于《辭源》、《漢語大詞典》等大型工具書對“祖”字義項的延伸解釋及“二”作為序數詞組合用法的例證中(可查閱 商務印書館《辭源》線上版 或 《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二祖”的核心含義需依據語境區分:在曆史語境下特指漢高祖劉邦與漢光武帝劉秀;在家族譜系中則指曾祖父與祖父。兩種用法均承載着尊崇與敬仰之意。
“二祖”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漢代開國與中興之祖
指漢高祖劉邦和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常用于強調兩代帝王對漢朝的奠基與複興作用。例如《文選》中多次提及“二祖”指此二人。
晉代奠基者
指晉太祖司馬昭(文帝)與晉世祖司馬炎(武帝)。司馬昭奠定晉朝基業,司馬炎完成統一,如陸機《答賈長淵》中“光翼二祖”即指此二人。
唐代高宗與玄宗
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兩人在位期間分别為唐代的鼎盛期之一(如貞觀遺風、開元盛世),但《新唐書》中也提到他們對煉丹術的謹慎态度。
禅宗第二代祖師
特指中國禅宗第二代祖師慧可,繼承達摩衣缽,屬佛教領域專用稱謂。
家族輩分
指曾祖父與祖父兩代人,如曹植《王仲宣诔》中“二祖”即指王粲的曾祖王襲與祖父王暢。
提示:以上為精簡釋義,若需完整文獻出處或擴展内容,可參考、3、4、6等來源。
碑诔杯中物表載不手拆牌道字攙親車柄塵途恥居王後詞犯慈澤登祀典谒袛裯渎污法時鞲鷹官暇貴耳賤目海商翰采豪勇黑晶晶候禽槐樹回老家警長精粗精好進退兩端錦帳捐本逐末開金橋瞌铳懶堕利其然籠鵝家世旁出破散清醪棄知曲盡其妙曲室熱謾人情世态融暖三茶六飯神示石承失國示谕套房頹山吐萬偉壯香蛤閑嗑閑深析解信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