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碑诔的意思、碑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碑诔的解釋

碑上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的文字。《三國志·魏志·管辂傳》:“ 輅 隨軍西行,過 毌丘儉 墓下,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 輅 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晉書·虞預傳》:“所著詩賦、碑誄、論難數十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诔碑》:“及 孫綽 為文,志在碑誄。”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北方流勢,本臃腫也,削而礱之,大分不出 後漢 ,碑誄尤近,造辭竄句,猶兼 晉 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碑诔(bēi lě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碑”與“诔”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兩種用于記述功德、寄托哀思的文體或相關活動。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義分解

  1. 碑(bēi)

    指刻有文字或圖案,豎立于地面(常為墓地、廟宇、名勝等處)的石制品。其核心功能是紀功頌德、記載事迹或标識地點。據《說文解字》記載:“碑,豎石也。”古代碑文多記錄人物生平功績、曆史事件或建築緣起,如墓碑、功德碑等。

  2. 诔(lěi)

    指一種哀悼死者的文體,内容以追述逝者德行、功業為主,表達哀思與敬意。《文心雕龍·诔碑》定義:“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诔文通常用于葬禮儀式,由專人誦讀,後亦可刻于墓碑。


二、複合詞“碑诔”的含義

“碑诔”合稱,泛指刻于石碑上的紀念性文字,尤其側重用于頌揚逝者德行的碑文與诔文結合體。其核心意義包括:


三、曆史背景與文學地位

碑诔文體在漢代至魏晉時期尤為興盛。東漢蔡邕被尊為“碑文之宗”,其碑文以典雅莊重著稱;而诔文則以曹植《王仲宣诔》等為典範。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诔碑》篇,系統論述二者的創作規範:

碑體尚實,诔文主哀。

碑需“詳備生平”,诔貴“纏綿凄怆”。


四、功能區分

文體 主要用途 形式特點
紀功、記事、标識(含墓碑) 刻石永存,文風莊重
追述德行,表達哀思 可誦可刻,情感深摯

二者結合為“碑诔”,既保存于金石,亦傳于文本,成為中國古代禮制與文學的重要構成。


參考文獻依據

  1. 《說文解字》(許慎)

    對“碑”“诔”二字的本義解析,奠定詞義基礎。

  2. 《文心雕龍·诔碑》(劉勰)

    系統闡釋碑诔文體的起源、功能與創作理論,為權威文學批評文獻。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碑诔”詞條,釋義為“碑文和诔文,泛指記述死者事迹的文字”。

  4. 《中國文體學辭典》(人民文學出版社)

    詳述碑、诔二體的發展脈絡與代表作品,佐證其文化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碑诔”是由“碑”與“诔”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定義

    • 碑:原指豎立的石塊,早期用于觀測日影或拴祭祀牲畜,後演變為刻寫紀念文字的石制載體。例如墓碑、功德碑等,記錄人物生平或事件(如《遊褒禅山記》中的石碑記載)。
    • 诔:古代哀祭文體的一種,内容以追述逝者德行功績為主,并表達哀思。

    因此,“碑诔”指刻于碑石上的诔文,即通過碑刻形式呈現的、兼具記述與悼念功能的文字。

  2. 用途與特點

    • 主要用于宗廟、墓葬等場合,既保留死者生平事迹,又寄托生者情感,如《三國志·魏志·管辂傳》提到“碑诔雖美,無後可守”,暗喻碑文對功德的存續意義。
    • 兼具文學性與儀式性,常由文人撰寫,如《晉書·虞預傳》記載其作品包含“碑诔”數十篇。
  3. 文化意義
    碑诔反映了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觀,通過碑刻的物理存續性強化對逝者的紀念,同時傳遞道德教化功能。其内容往往注重辭藻莊重,強調逝者的德行典範作用。

總結而言,“碑诔”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與碑刻藝術結合的産物,既是曆史文獻載體,也是情感表達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不堪卒讀産後風差三錯四宸漢傳呼電話翠簾丁丑低熱蠹叢方闆蜂王負責趕道硌吱乖逆官子幻戲戶曹魂精建安七子荊王盡全力镌改踞敖劇盜狂趭賴耶鱗比龍鈎迷國螟蛉之子冥屋納石失鲇魚上竹泥菩薩過江貧眼辟水犀破漏乾劉旗杆啓戶瓊斝求賢下士入次蓐中三國志深詣十八灘詩朋酒侶使錢收悉水蒸氣損人害己傥傥騰蹑團結一緻吞氣無藉之徒閑在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