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犯的意思、詞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犯的解釋

謂措詞激切有所冒犯。 唐 白居易 《和答詩序》:“在科試間,常與足下同筆硯;每下筆時,輒相顧,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則辭繁,意太切則言激。然與足下為文,所長在於此,所病亦在於此。足下來序,果有詞犯文繁之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詞犯"是一個相對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在書面或口頭表達中,因用詞不當而觸犯了尊長或權威的名諱,屬于古代避諱制度下的特定概念。以下從詞典學角度進行詳解:


一、基本釋義

詞犯(cí fàn)

詞義:指言語或文字中無意觸犯尊長名諱的行為。

構成分析:


二、文化背景與使用場景

該詞植根于中國古代避諱制度(為尊長隱諱其名),常見于以下兩類語境:

  1. 禮制範疇

    在書寫或言談中直呼君主、父母、師長的名諱,或使用與其名同音、同形的字,均屬"詞犯"。例如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唐代為避太宗李世民諱,将"民部"改為"戶部"。

  2. 文學創作

    文人作詩著書時需嚴格避諱,否則可能因"詞犯"獲罪。如《紅樓夢》第二回中,林黛玉因母親名"敏",讀書時遇"敏"字皆改念"密",即為避諱的典型表現。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謂言語觸犯尊長之名諱。" 并引清代文獻《陔餘叢考》為例證(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在"犯"字條目下注明:"特指觸犯名諱",與"詞"連用構成專有表述(商務印書館,2016)。

  3. 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釋為:"言語中觸犯尊長的名諱",強調其禮法屬性(2023修訂版)。

    辭典公開查詢系統


四、現代使用與演變

隨着避諱制度消亡,"詞犯"一詞已退出日常用語,僅見于研究古代禮制、社會文化的學術文獻中。其概念可延伸至現代語境下的"用語冒犯",但二者文化内涵截然不同。

(注:部分古籍資源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或"國學大師網"驗證原始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詞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均與“用詞不當”或“措辭冒犯”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1. 措辭激切冒犯() 指在文章或言論中使用過于直接、激烈的措辭,導緻對他人或權威的冒犯。這一含義源于唐代白居易《和答詩序》的典故,原文提到與友人共同寫作時,因追求表達精準而措辭過激,被評價為“詞犯文繁”。

  2. 語言使用錯誤() 現代語境中,該詞也可泛指用詞不當或違反語言規範的行為,例如成語誤用、語法錯誤等,強調語言準确性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

延伸解析

示例

白居易在書信中自省:“足下來序,果有詞犯文繁之說”,意指友人指出其文章存在措辭冒犯、篇幅冗長的問題。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文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和答詩序》原文(見、4、5)。

别人正在浏覽...

白栘包羅萬有雹葖砭頑别乞癟嘴畢力柴燎稱賢薦能嗤靳窗口賜幾摧角帶歲當緊悼懼袛裯笃近舉遠額定值發命番僞封畿攻駒盥澣赫連刀回鹘文回阡簡截見笑大方結陳叩喪垮台儽然靈人樓桑冒煙馬咽車阗黾谷闵惜南匈奴柈飧披猖溥愛青城門齊穎榮國神慮十年浩劫失之千裡,差若毫厘逃責台條章同船合命透額羅團紅鼍窟溫涼玉盞享賜鄉刑孝弟稀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