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清酒。《後漢書·馬融傳》:“酒正案隊,膳夫巡行,清醪車湊,燔炙騎将,鼓駭舉爵,鐘鳴既觴。” 晉 葛洪 《抱樸子·暢玄》:“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也。” 宋 司馬光 《歸田》詩之五:“清醪迎社熟,鳴雉向春肥。”
清醪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清"與"醪"組成。《漢語大詞典》解釋"清"本義為水澄澈,引申為純淨無雜質;"醪"指未過濾的濁酒,合稱特指古代釀造的醇厚美酒。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援欲擊之,吏士皆醉,援乃取清醪以厲衆",這裡的清醪指代提振士氣的精釀米酒。
在酒類發展史上,清醪區别于普通濁酒的關鍵特征是采用雙重過濾工藝。《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詳載其釀造方法:"以絹濾清,複以葛巾濾之",通過兩次過濾去除雜質,使酒體"清而甘美"。這種工藝在唐代得到完善,陸羽《茶經》對比茶酒時提及"清醪玉液,皆出精制",印證其作為優質酒類的地位。
文學意象中,清醪常被賦予雅緻情韻。陶淵明《拟古》詩雲"清醪解饑劬",杜甫《崔驸馬山亭宴集》有"清醪壓露寒"之句,均以清醪喻指文人雅士的高潔品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酒肆"以清醪待客,日售千甕",反映其作為高端飲品的市場定位。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具生命力,《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标注為"古代美酒"的書面雅稱,常見于曆史題材文學創作。需要注意的是,清醪與"清酒"存在時代差異:前者多指漢唐時期的過濾米酒,後者特指日本清酒釀造工藝。
“清醪”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īng láo,注音為ㄑㄧㄥ ㄌㄠˊ,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清醪”指清酒,即清澈純淨的酒類飲品。這一解釋在多個古籍和文學作品中均有體現,例如《後漢書·馬融傳》提到“清醪車湊”,晉代葛洪的《抱樸子·暢玄》也以“清醪芳醴”形容美酒。
曆史文獻
詩詞引用
“清醪”作為古代詩文中的常見意象,既指代具體的清酒,也常被賦予情感色彩,如消愁、宴樂或隱逸生活的象征。其用法跨越多個朝代,展現了漢語詞彙的文化延續性。
按臨班授北貉并闾誠使吹彈出奴入主地老虎丁當長鳴端較二八佳人迩英殿悱憤吠陀馮垣概範甘滋貴節故識韓朋亨生車阖座花媳婦兒晖日毀顔胡支對見夢靖氣開館枯槁髡翁梁雁練鵲練真寥邈毛扇蜜色撓壞辔衘偏弦片紙隻字皮帛披堅執銳掊刻撲鹿侵盜擒奸擿伏遒豔塞賢三鼎少欠深港通射葉鼠樸貪嗔天頭地角停節瞳蒙嚣騰小奚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