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調教于臂鞲之上的鷹。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逸驥初翻步,鞲鷹暫脫羈。遠途憂地窄,高視覺天卑。”
蹲在臂套上的蒼鷹。比喻擺脫羁絆欲展鴻圖的人。 金 劉從益 《泛舟回瀾亭坐中作》詩:“韝鷹乍脫臂,但學天地寬。” 清 閻爾梅 《汧罝草堂讀史詩》之五:“轅騎長鳴思塞下,韝鷹疾視出天邊。” 清 顧炎武 《将去關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詩:“荒郊紆策馬,獵徑傍韝鷹。”
“鞲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鞲鷹(ɡōu yīng)指被調教後停駐在“臂鞲”上的獵鷹。
在文學中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該詞多見于古詩文,如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通過獵鷹形象抒發對現實束縛的感慨()。
“鞲鷹”既指實際馴養的獵鷹,也承載着古代文人對自由與抱負的隱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雙重含義。
鞲鷹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訓練和馴養鷹隼”。它由“鞲”和“鷹”兩個字組成。
鞲的部首是革(gé),它有13個筆畫;鷹的部首是鳥(niǎo),它有24個筆畫。
“鞲鷹”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馬援傳》中,用來描述馬援的騎兵部隊馭鷹術的獨特技藝。
鞲鷹的繁體字為鞲鷹。
在古代,鞲鷹這個詞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鞲鷹。
1. 他花費很多時間鞲鷹,以便能夠駕馭這些猛禽。
2. 這位老人有着訓練鞲鷹的豐富經驗。
組詞有:鞲鷹術、鞲鷹手。
近義詞有:馭鷹、訓鷹。
反義詞有:放飛、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