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瞌铳的意思、瞌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瞌铳的解釋

倦極思睡的狀态;打盹。《官場現形記》第二九回:“ 佘小觀 一人覺得乏味,而又瞌銃上來,便在 糖葫蘆 所躺的地方睡下了。”《文明小史》第十三回:“齊巧制臺晚飯過後,丢掉飯碗,正在那裡打瞌銃。”一本作“ 磕銃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瞌铳(kē chòng)是一個方言詞彙,主要流行于中國吳語區(如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其核心含義與“瞌睡”“打盹”相關,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困倦欲睡的狀态

    指因疲勞或無聊而産生的睡意,常表現為精神萎靡、眼皮沉重。

    例: 午後容易打瞌铳。

  2. 短暫的睡眠或小睡

    特指時間較短的非正式睡眠,如坐着或伏案短暫休息。

    例: 他趴在桌上打了個瞌铳。


二、詞源與方言特色


三、使用場景與同義詞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收錄“瞌铳”詞條,釋義為“〈方〉瞌睡”,标注其為方言詞彙。

    來源: 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第721頁。

    (注:無公開電子版鍊接,建議查閱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如知網詞典庫)

  2. 《漢語方言大詞典》

    明确該詞通行于吳語區,并記錄其發音及地域變體。

    來源: 中華書局,1999年,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

  3. 《吳方言詞典》

    詳述其在上海、蘇州等地的使用差異,例證豐富。

    來源: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年,吳連生等編。


五、相關文化注釋

吳語區文學、影視作品中常以“瞌铳”刻畫市井生活場景,如滬語話劇、評彈台詞,凸顯地域語言生動性。

(注:因該詞屬方言詞彙,網絡公開權威釋義較少,建議優先參考上述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瞌铳”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主要用于吳語地區,其含義與“瞌睡”相近,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詞源與用法

3.文學用例

4.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5.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詞彙的演變或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方言大詞典》或相關吳語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伴流背鄉本頭錢駁彈部件朝侍愁霜觸齧道揆德隆望尊砥身砺行冬窩子多樣額支芳潤發縱指使罐車鼓室航橋和酒回煖會陰湖南省賤輩澆潑記得桀奡竭悃解囊矜愎譏思計運殼葉匡助狼井廉深麗句録取南山寺膩子跑敵情萍飄披閱罄述青徐期齊羣動認為軟釘子山屐神宮申停神異輸不的疏窅桃紅柳綠亭候椳際緼褚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