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知的意思、棄知的詳細解釋
棄知的解釋
見“ 棄智 ”。
詞語分解
- 棄的解釋 棄 ì 舍去,扔掉:抛棄。遺棄。棄權。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将屍體暴露街頭)。棄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棄養(父母死亡的婉辭)。棄置不顧。棄瑕錄用。 取 筆畫數:; 部首:廾; 筆順編號:
- 知的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專業解析
"棄知"是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漢語詞彙,主要源于道家思想,其核心含義是摒棄智巧、知識或人為的認知,以達到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狀态。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
字面拆解與基本含義:
- 棄:意為抛棄、舍棄、放棄。
- 知:此處指“智”,即智慧、智巧、知識、心機、人為的認知和分辨能力。
- 因此,“棄知”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抛棄智慧、舍棄知識、摒除智巧。它并非指簡單的無知,而是特指放棄那些人為的、機巧的、可能帶來紛争和偏離自然本真的認知方式。
-
道家哲學的核心内涵(主要來源):
“棄知”是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和莊子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常與“絕聖”、“棄智”、“去欲”等并提。其深層含義在于:
- 反對人為造作:道家認為,世俗的智慧、禮法、知識(“知”)往往是人為造作的産物,它們扭曲了人的自然本性,導緻虛僞、紛争和混亂(“慧智出,有大僞”)。棄知就是摒棄這些擾亂人心的東西。
- 追求自然無為:棄知的目的是回歸到一種無知無識、純任自然的狀态(“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在這種狀态下,人不再依賴機巧和算計,而是順應天道自然,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 消解分别心:世俗的“知”常常帶來是非、善惡、美丑等二元對立的分辨(“知”通“智”,也包含分辨之意)。棄知就是要超越這些分别,達到“齊物”的境界,認識到萬物本為一體,無有高下。
- 實現内在超越與自由:莊子進一步将棄知與精神的逍遙自由聯繫起來。摒棄了世俗的知識和成見(“成心”),心靈才能不受束縛,達到“坐忘”、“心齋”的狀态,實現真正的精神解脫。
-
典籍中的出處與例證:
“棄知”的思想最集中地體現在道家經典中:
- 《老子》(《道德經》):
-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這裡的“絕聖棄智”、“絕學”是“棄知”思想的直接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
- 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強調“無知無欲”,抑制智巧)
- 《莊子》:
- 《胠箧》:“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樸鄙;掊鬥折衡,而民不争;殚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明确主張“絕聖棄知”以恢複民風淳樸)
- 《大宗師》等篇中關于“坐忘”(“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心齋”(“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的論述,都包含了摒棄感官知覺和心智活動(“去知”)的要求。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等權威辭書在解釋“棄”或“知”的相關義項時,會引用道家經典中的“絕聖棄智”等表述作為例證,說明“棄知”作為哲學概念的存在和含義。
-
引申與
在現代漢語中,“棄知”作為一個獨立的合成詞使用頻率不高,但其承載的道家思想内核依然具有影響力。它代表了一種深刻的反思:對過度依賴理性知識、技術智巧可能導緻人性異化和自然失衡的警惕,以及對回歸本真、順應自然的生活智慧的追求。
參考資料來源:
- 《老子》(《道德經》):道家核心經典,系統闡述了“絕聖棄智”、“絕學無憂”等包含“棄知”思想的主張。可參考權威校注本,如中華書局出版的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或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 《莊子》:道家另一核心經典,通過寓言和論述,尤其是“絕聖棄知”、“坐忘”、“心齋”等概念,深化和發展了棄絕智巧、回歸自然的思想。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郭慶藩《莊子集釋》或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棄”字條下或相關詞條中,會引用如《老子》“絕聖棄智”等作為書證,間接解釋了“棄知”的構成和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棄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棄知”讀作qì zhī,字面意為“放棄知識”或“摒棄智巧”。在道家思想中,它與“棄智”相通,主張通過摒棄人為的聰明才智,回歸自然本真狀态。
二、哲學内涵
- 道家思想核心
源自《老子》和《莊子》,如《莊子·胠箧》提到:“絕聖棄知,大盜乃止”,認為過度追求智巧會引發社會紛争,主張返璞歸真。
- 實踐意義
強調“無為而治”,通過減少人為幹預(包括知識、法規等),使民衆恢複淳樸本性,達到社會和諧。
三、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棄知”可引申為批評不重視學習或知識積累的行為,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保留在哲學讨論中。
四、相關概念
- 近義詞:棄智、絕聖棄智
- 反義詞:求知若渴、博學多才
如需進一步了解道家思想中的具體例證,可參考《老子》第十九章及《莊子》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敗露伴姑半文不白保皇派表頭觇知炒作沉着吃獨桌春搜大路貨疊羅漢丁漕都門獨眼龍惡賓發極廢頓飛熟匪徒咈谏工分鈎心鬭角乖嘴蜜舌挂相箍節兒菰蒲孤筇寒粟壕壍宦場讙頭國胡打海摔屐屩驚啼金軸機棚計窮途拙韏靽開長看養老死不相往來六監帽筒面豉内宅蠥蟲噼哩啪啦撲滅乾靈琪琚邱虛跂躍飒然上鈎上星期水中丞說書絲履響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