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退兩難,遲疑不決。《太平廣記》卷一六九引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張鷟》:“首鼠之士,進退兩端;虺蜥之夫,曾無一志。”
“進退兩端”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在面臨抉擇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表現出遲疑不決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人處于兩難的處境中,無論是前進還是後退都難以抉擇,常帶有猶豫不決的意味。例如:“項目風險巨大,他此刻進退兩端,遲遲無法決斷。”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唐代張鷟的《朝野佥載·張鷟》,原文為:“首鼠之士,進退兩端。”其中“首鼠”比喻瞻前顧後,“進退兩端”則進一步強調兩難困境。
語法與用法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描述決策困難的情景,如商業談判、個人選擇等場景。例如:“政策變動使企業面臨進退兩端的考驗,需謹慎權衡利弊。”
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标注其感情色彩為“褒義”,但實際使用時多為中性或略帶貶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朝野佥載》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國學大師等來源)。
進退兩端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在兩個對立的選擇之間猶豫不決,不能做出明确的決定,左右為難。
拆分部首和筆畫:進退兩端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刀,筆畫數分别是辵(走之辶)+ 刀(刀之刂)+ 一(一畫)+ 丫(丫之丫)+ 千(千之千)。
來源:進退兩端最初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九年》:“以親戚行命,其慮進退兩端,則必不卒。故曰,守之以五易之也。”意指一個人在面對親戚之間的命令時,因為擔心左右為難而不能果斷行事,進退都受限制。
繁體:進退兩端,進退兩端的繁體是使用繁體字書寫的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的漢字演變,進退兩端的古漢字寫法為「井退兩段」,但現代演變後改為現在的寫法。
例句:這位領導在兩個勢力之間進退兩端,導緻他的決定一直無法得到執行。
組詞: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兩難境地。
近義詞: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兩難境地。
反義詞:果斷、堅定、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