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失國家的統治權;亡國。《國語·晉語二》:“得國常於喪,失國常於喪。”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楚王 失國亡走,一言善而復其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太宗 發兵擊破 吐谷渾 ,可汗 慕容允 敗死,太子 達延芒波結 失國,逃歸 吐蕃 。”
“失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喪失國家的統治權或導緻國家滅亡。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
“失國”指國家政權被推翻或喪失,通常與君主、統治階層的失敗直接相關。例如《國語·晉語二》提到“得國常於喪,失國常於喪”,強調政權更疊的規律性。
該詞多用于曆史叙述、政治分析或文學作品中,帶有較強的書面語色彩,現代日常使用較少。
部分文獻(如、6)提到“失國”可引申為失去國家象征的珍貴事物,例如唐高宗因玄奘逝世感歎“朕失國寶矣”,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事件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國語》《順宗實錄》等典籍,或查閱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失國指的是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失去自己的國家,不再擁有獨立、完整的國土或國家實體的情況。
失國的拆分部首為「大」和「心」。其中,「太」表示失去、超出等意思;「心」表示内心、感情等。筆畫總計為7畫。
「失國」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碩人》一詩中:"貞姜女兮,竟失家邦。" 意為忠貞堅定的姜女,卻最終失去了自己的家邦。
失國的繁體字為「失國」。
古時候的漢字書寫形式稍有不同,「失國」的古代寫法為「世囗心攵」。
1. 在那場戰争中,許多人失國流離,漂泊他鄉。
2. 小說中的主人公因政治原因被迫失國,開始了一段流亡生活。
1. 失土:指國家失去領土。
2. 失鄉:指個人離開家鄉。
3. 失魂:指心神落空,精神失常。
1. 流亡:指個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或家鄉。
2. 流離:指失去家園後四處漂泊、無處安居的狀态。
國泰:指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
家興:指家族或家庭繁榮興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