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精麄 ”。亦作“ 精麤 ”。1.細微和粗大。《禮記·樂記》:“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鄭玄 注:“精粗,謂萬物大小也。”《莊子·秋水》:“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緻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緻者,不期精粗焉。”《史記·天官書》:“終始古今,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
(2).精密和粗疏。《禮記·王制》:“布帛精麤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 唐 韓愈 《示兒》詩:“來過亦無事,考評道精麤。”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
(3).精良和粗劣。《管子·地圖》:“人之衆寡,士之精麤,器之功苦盡知之,此乃知形者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不辨人物之精粗,而委以品藻之政。” 宋 俞文豹 《吹劍錄》:“木石精麄,隨宜而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選擇精粗,揣量肥瘠,若屠肆之鬻羊豕。”
“精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古籍和現代用法:
細微與粗大(指事物形态或規模)
這一層含義強調事物在大小、形态上的差異。例如《禮記·樂記》提到“精粗之體”,鄭玄注解釋為“萬物大小”;《莊子·秋水》則通過“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緻者,物之精也”區分了語言表達與思維感知的界限。
精密與粗疏(指工藝或方法的精細程度)
常用于描述技藝、制作的精細與否。如《禮記·王制》規定布帛需符合“精粗不中數”的标準方可流通;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強調主觀認知差異。
精良與粗劣(指物品質量)
多用于評價器物、材料的優劣。例如《管子·地圖》中分析地形需考察“士之精粗,器之功苦”;晉代葛洪的《抱樸子》也提到辨别人物需注意“精粗”之分。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禮記》《莊子》等原文。
《精粗》是一個詞語,常用來形容事物的質量、程度或态度等方面的差異。它通常用來比較兩者之間的差别,表示一個更為優秀、高雅或出色,而另一個則相對較差、平庸或粗糙。
《精粗》的拆分部首是「米」,筆畫數分别是「精」(9畫)和「粗」(12畫)。
《精粗》這個詞源于漢語,屬于粵語中的詞彙。在繁體中,「精」和「粗」的字形分别為「精」和「粗」。
在古代,「精」的字形并不完全相同,它的古字形為「精」,表示了米粒的樣子。而「粗」的古字形為「粗」,它的上面是一個象征地皮的「土」字旁。
1. 這個畫家的技藝真是精粗參半,有些作品非常出色,而另一些則顯得粗糙平庸。
2. 那個廚師在菜品的制作上,精粗都有,他的糖醋排骨非常好吃,但炒青菜的水平卻相對較低。
1. 精英:指在某一領域具有傑出才能或突出成就的人。
2. 粗魯:指言行舉止粗俗、不文雅。
近義詞:
1. 細膩:指事物質地緊密或工藝精細,與「精細」意思相近。
2. 差強人意:指事物的質量雖然不理想,但仍能達到一定的需求或期望。
反義詞:
1. 優劣:指事物的好壞程度,與「精粗」意思相對。
2. 精細:指事物的細緻或精确度較高,與「粗糙」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