阸塞的意思、阸塞的詳細解釋
阸塞的解釋
阻塞。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許孟容書》:“末路阸塞臲兀,事既壅隔。”一本作“ 阨塞 ”。 宋 葉適 《毛積夫墓志銘》:“﹝ 積夫 ﹞知形便阸塞,涕泣曰:‘ 管 樂 不再生耶!’”
(1).險要之地。《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而 漢 郡八6*九十,形錯諸侯閒,犬牙相臨,乘其阸塞地利,彊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既有蓄積,阸塞四臨:西被 隴 蜀 ,南通 漢中 ,北據 谷口 ,東阻 嶔巖 。”《明史·房寬傳》:“ 寬 在邊久,凡山川阸塞,殊域情僞,莫不畢知。”
(2).險要。 章炳麟 《封建考》:“古之建國,無有華離之地。雖然,亦因地埶阸塞為之。”一本作“ 阨塞 ”。
詞語分解
- 阸的解釋 阸 è 阻塞;阻隔:“陸出則阸于兩山之間。” 艱危;災難:“君子不困人于阸。” 逼迫;困迫:“兩賢相阸。” 限界;障礙。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塞責。頓開茅塞。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阸塞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阸塞(è sà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險要的關塞或戰略要地”。該詞由“阸”與“塞”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均含有地理險阻的語義指向,具體解析如下:
一、詞源解析
- 阸:通“隘”,《說文解字》釋為“塞也”,本義為阻塞,引申為險要之地。《玉篇》标注其讀音為“於革切”,屬入聲字,強調地形受阻的緊迫性。
- 塞:《說文解字》解作“隔也”,原指邊界險要處的關隘,如《史記·蘇秦列傳》“秦,四塞之國”即用此義,後擴展為軍事防禦要沖。
二、經典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軍事典籍與史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閉關據阸,築塞河上”,指憑險據守的防禦策略。
- 《漢書·晁錯傳》:“通阸塞,治亭障”,描述邊疆要塞的軍事設施建設。
三、語義演變
早期側重地理險阻(如《戰國策》中“車不得方軌”的狹窄山路),後引申為戰略要地,如《讀史方輿紀要》分析潼關“乃秦中阸塞之首”,突顯其軍事價值。
四、近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地理考據領域,如《中國曆史地圖集》标注函谷關為“先秦阸塞”,體現其古今詞義的一緻性。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史記》三家注本(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阸塞”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è sāi,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釋義
- 阻塞:指道路、通道等被堵塞的狀态。例如唐代柳宗元在《寄京兆許孟容書》中寫道“末路阸塞臲兀,事既壅隔”,形容事物受阻隔的困境。
- 險要之地:多用于形容地形險峻、易守難攻的關塞。如《史記》提到“乘其阸塞地利”,強調利用地形優勢鞏固勢力。
2.文獻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宋代葉適在《毛積夫墓志銘》中以“知形便阸塞”描述對戰略地形的重視,體現其軍事或地理意義。
- 部分古籍中“阸塞”也寫作“阨塞”,屬異體字通用現象(如柳宗元原文版本差異)。
3.同義詞與關聯詞
- 崄塞(xiǎn sāi):同樣表示險要之地,見于賈誼《過秦論》“據嶮塞,繕甲兵”。
- 關隘/要塞:現代語境中可替換為更常用的詞彙,但“阸塞”更具古文色彩。
4.應用場景
- 曆史地理:常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依托地形設防的策略,如《史記》中分析漢朝諸侯形勢時強調“阸塞地利”的重要性。
- 文學表達:借地形險阻隱喻人生或局勢的困境,如柳宗元以“阸塞”抒發仕途坎坷。
“阸塞”兼具“物理阻塞”和“地勢險要”雙重含義,多用于古文或曆史軍事語境。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地理實例(如“黾塞”等具體關塞),可參考古代方志或軍事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鼻鬼案甲休兵跛驢橙橘戶呈露乘險抵巇麤定殂夭黨籍道風道極颠越刁婆多謀少斷富捷公局貢情管保冠狗官音鬼路含怆何何還俗渾一似鹘突帳薦草瀸積急不擇言積德累仁寄谕孔鼎空方饋問癞蛤蟆想吃天鵝肉來舍柳毬魯斫馬鬣墳毛頭星麽波募俞盼念盤戲劈腳跟前俦牽延齊步走侵淫齊整榮謝三親私念陶汰圖計望夜溫泔清汙垢誣攀顯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