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考父 廟之鼎。 正考父 系 孔子 先祖。《左傳·昭公七年》:“及 正考父 佐 戴 、 武 、 宣 ,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餘口。’其共也如是。” 杜預 注:“ 考父 廟之鼎。” 唐 李商隱 《韓碑》詩:“ 湯 盤 孔 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 宋 歐陽修 《集古錄目序》:“ 湯 盤, 孔 鼎, 岐陽 之鼓, 岱山 、 鄒邑 、 會稽 之刻石……皆三代以來至寶,怪奇偉麗、工妙可喜之物。”
“孔鼎”是古代器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孔鼎指正考父廟中的鼎。正考父是孔子的先祖,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曾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代君主。鼎上銘文記載了正考父謙恭處世的态度,成為後世儒家推崇的典範。
2.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3. 文化意義
孔鼎銘文通過描述正考父躬身行事的姿态(低頭、彎腰、貼牆行走),強調謙遜克己的品德,成為儒家修身思想的象征。其文字雖存于古籍,但鼎器本身可能早佚,僅存文獻記錄。
4. 延伸補充
“鼎”在古代既是禮器,也是權力與銘刻功德的載體。孔鼎的特殊性在于它将家族德行镌刻于器物,兼具曆史與道德傳承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銘文細節或相關典籍,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杜預注疏。
孔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孔”和“鼎”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孔子的鼎器,代表了孔子的學術傳承和思想力量。
“孔”字的拆分部首是“子”,它的筆畫數是4。
“鼎”字的拆分部首是“鼎”,它的筆畫數是12。
《孔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孔鼎是孔子的後人用來紀念孔子的器物之一。它體現了孔子對思想傳承和學術發展的重視,也成為了孔子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鼎的繁體字是「孔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孔鼎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孔鼐」。雖然形式不同,但意義相同。
1. 孔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
2. 學子們頂禮膜拜孔鼎,表達對孔子思想的崇敬之情。
1. 孔廟 2. 孔子 3. 鼎盛 4. 文化傳承
近義詞:孔德、孔道。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