饋問的意思、饋問的詳細解釋
饋問的解釋
饋贈。 明 李東陽 《明故資善大夫文僖黎公先生行狀》:“先生律己待物,不通饋問。” 清 劉大櫆 《芋園張君傳》:“仲姊適 顧氏 協鐘 ,而 顧氏 家貧,惟君能饋問不絶。”
餽問:饋贈慰問。餽,通“ 饋 ”。 晉 周處 《風土記》:“ 蜀 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明史·張四維傳》:“ 四維 家素封,歲時餽問 居正 不絶。”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縣大夫輒嘗餽問,以風示縣人。”
詞語分解
- 饋的解釋 饋 (饋) ì 進獻,進食于人:“凡王之饋,食用六谷”。 泛指贈送:饋贈。饋遺(坕 )。饋送。饋獻。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專業解析
"饋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贈送禮物以示問候或關切。它屬于書面語色彩較濃的詞彙,常用于表達禮節性的探望或慰問行為。
-
基本釋義與結構分析:
- 饋 (kuì): 本義指贈送食物,後泛指贈送、饋贈。《說文解字》釋為“饷也”,即贈送食物給人。
- 問 (wèn): 本義指詢問,引申為問候、慰問、探問。
- 饋問: 兩字結合,意為“通過贈送物品(通常是食物或其他禮品)來表達問候、關切或慰問之情”。其行為本身包含了物質上的贈與和精神上的關懷兩層含義。
-
古今用法側重:
- 古代側重物質表達: 在古代社會,“饋問”更強調物質層面的贈與行為,常指攜帶禮物去探望、問候他人,尤其是在對方有疾病、喪事或其他需要關懷的情況時。禮物本身(如食物、布帛等)是表達心意的重要載體。
- 現代側重禮節象征: 在現代漢語中,“饋問”的使用頻率有所降低,但仍用于書面或較正式的場合。其含義更側重于表達一種禮節性的問候或關懷行為,禮物可能更多地作為一種象征或媒介,而非古代那樣具有強烈的物質供給意味。例如,逢年過節饋問長輩、探望病人時的饋問等。
-
現代語境中的理解與使用:
- 行為性質: 指一種帶着禮物進行的、表達關心或問候的社交行為。
- 對象: 通常用于探望長輩、上級、病人、遭遇變故者等需要表達敬意或關懷的對象。
- 目的: 表達敬意、維系關系、傳遞關心、表示慰問。
- 同義詞/近義詞: 饋贈、饋遺、問候、慰問、探望(常帶有禮物)、送禮(但“送禮”目的更廣泛,不一定包含“問”的關懷義)。
- 使用場景舉例:
- “春節期間,晚輩紛紛回家饋問長輩。”
- “得知老友生病住院,他特意帶着水果前去饋問。”
- “公司領導代表全體員工饋問退休老職工。”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饋問”的解釋為“贈送禮物并問候”。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之一。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單獨收錄“饋問”詞條,但對“饋”的解釋為“饋贈”,對“問”的解釋包含“為表示關切而詢問;慰問”。其釋義體系支持“饋問”作為“饋贈+問候”的複合含義理解。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對“饋”的解釋明确包含“贈送(食物)”,并列舉了“饋問”作為例詞,釋義為“贈送禮物并問候”。這印證了該詞在古代的常用性及含義。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饋問”是一個融合了物質贈與(饋)和精神關懷(問)的書面語詞彙,指帶着禮物去問候、探望或慰問他人的行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尚往來和人情關懷的禮儀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饋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意義主要圍繞“饋贈”與“慰問”展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傳統釋義
指通過贈送禮物表達對他人的關心或問候,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明史·張四維傳》中提到“歲時饋問居正不絕”,描述張四維常年向他人送禮以示慰問。
其中“饋”通“饋”,意為贈送;“問”則包含探望、慰問之意,組合後強調以物質表達情感。
-
現代延伸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向他人請教”,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與“饋”的字形或發音混淆有關,需謹慎使用。
二、使用場景
- 傳統場景:常見于節日、慶典或日常交往中,如晉代《風土記》記載蜀地年末互贈稱為“饋歲”。
- 現代應用: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例如描述曆史人物交往(如清代戴名世《先君序略》中縣官饋問百姓的記載)。
三、詞義辨析
需注意與“請教”類詞彙(如“求教”“咨詢”)的區别。根據高權威來源及古籍用例,“饋問”的核心仍是物質層面的表達,而非知識交流。
四、注意事項
若在當代使用該詞,建議優先采用“饋贈慰問”的傳統釋義,避免與“請教”混淆。如需表達知識交流,可選用“求教”“咨詢”等更精準的詞彙。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文獻、權威詞典及現代語料庫的考證,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圭夫子梆子博關娼婦腸梗阻磛岩騁馬呈面宸綸晨興夜寐斥叱俦列辭說磁懸浮車輛第宇二皇帝番降風速粉昆擱闆跟尋光晃鼓樂喧天回紋詩壺中天将來式借款荊牛警聞謹人灸詐駿材忾敵狂突寬廣愣頭愣腦令章鸾回輪裳履潔緑峥峥敉平拈籌盤勁畦封三青團三折上種身起師祁屬遊談駁恬適跳梁銅活桐君外場萬壽節烏盧班鑲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