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被殺者多,屍體堆積。《公羊傳·莊公十七年》:“夏, 齊 人瀸于 遂 。瀸者何?瀸積也,衆殺戍者也。” 何休 注:“瀸者,死文。瀸之為死,積,死非一之辭,故曰瀸積,衆多也。” 陸德明 釋文:“瀸,子廉反,二《傳》作‘殲’。”
“瀸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n jī,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公羊傳·莊公十七年》中記載的齊國曆史事件:
“夏,齊人瀸于遂。瀸者何?瀸積也,衆殺戍者也。”
何休注:“瀸者,死文。瀸之為死,積,死非一之辭,故曰瀸積,衆多也。”
(此處指齊國人在遂地大量殺害戍守者,屍體堆積。)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作品中。如需引用,建議标注出處以避免歧義。
若有進一步的曆史語境或文獻需求,可參考《公羊傳》原文及相關注釋。
《瀸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水流的結冰、凍結。當江河或湖泊的水在寒冷的天氣條件下凝結成冰,形成一層厚厚的冰面時,就可以使用這個詞來描述。
《瀸積》的拆分部首是“氵”和“禾”,其中的“氵”部首表示與水相關,而“禾”部首則是指與莊稼、農田有關。根據字典的筆畫數統計,這個詞語一共由10個筆畫構成。
《瀸積》這個詞語在《康熙字典》中有收錄,它是由兩個相近的詞彙合并而來。其中,“瀸”在古代常用來指湖泊結冰,“積”則是指凍結、積聚。
在繁體字中,“瀸”和“積”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和結構,沒有出現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而《瀸積》這個詞語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所變化。我們可以通過考古發現的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來了解過去的寫法。
1. 寒冷的冬天,江面上瀸積的冰層使得船隻無法通行。
2. 天氣持續寒冷,湖泊表面瀸積成了厚厚的冰蓋。
瀸洲、積冰、冰層、湖面、結冰
凝結、凍結、結冰、凍結
融化、解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