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谕的意思、寄谕的詳細解釋
寄谕的解釋
所傳遞的皇帝的谕旨。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覆陳疊奉寄谕分别籌議疏》:“所有疊奉寄諭,分别籌議緣由,恭摺由驛密陳,伏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訓示。”
詞語分解
- 寄的解釋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懷。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蟲。 托人傳送,特指由郵局傳遞:寄信。寄錢。 認的親屬:寄父。寄母。寄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谕的解釋 谕 (諭) ù 告訴,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對下):面谕。手谕。谕旨。曉谕。 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 古同“喻”,比方。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寄谕”是漢語詞彙,拼音為jì yù,主要含義為通過傳遞方式送達的皇帝谕旨。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由“寄”(傳遞、托付)和“谕”(皇帝的命令或指示)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傳遞谕旨”。
- 核心定義:特指古代通過文書或口信形式傳遞的皇帝命令,常見于清代官方文書。
2.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清代政務應用:多用于官員奏疏中,例如薛福成《代李伯相覆陳疊奉寄谕分别籌議疏》提到“疊奉寄谕”,指多次收到皇帝通過傳遞方式下達的旨意。
- 傳遞形式:可能通過驿站(如“由驛密陳”)或專人遞送,确保旨意快速、保密地傳達。
3.相關延伸
- 與“廷寄”的關系:類似清代“廷寄”制度,即皇帝直接下發機密谕旨,需接收者親自拆閱,不得代拆。
- 現代引申:部分解釋提到可比喻通過其他方式傳達意見,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4.示例參考
- 曾國藩曾上奏請求清廷在寄谕中嘉獎将士,稱“天語一字之褒,勝于臣等函牍萬萬”,體現寄谕的權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或清代奏疏原文(如薛福成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寄谕的意思
寄谕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寫信或者書信傳達某種教導、忠告或勸告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寄谕的部首是宀(mian),由4個筆畫組成。
來源
寄谕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雅緻的書信文化。在古代,人們通過書信來傳遞信息、表達思念和交流情感。而寄谕作為一個特殊的詞語,強調了在書信中傳達教導和勸告的意義。
繁體
寄谕的繁體字是寄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寄谕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寫法為寄訓,其中的字形變化體現了字義的一部分含義。例如,寄字的上面有一個"宀"字,表示将谕信寄托于文案之中。
例句
1. 他給我寫了一封長信,其中寄谕了關于未來發展的建議。
2. 在書信中,他寄谕了對朋友的思念和關心。
組詞
寄情、寄托、寄思、寄語。
近義詞
告誡、勸導、忠告、教導。
反義詞
授意、恣意、破壞、誤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