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re is no time for wording] 說話急躁的時候顧不得推敲選擇合適的言辭
急得來不及選擇詞句。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十一)》:“‘急不擇言’的病源,并不在沒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
“急不擇言”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在緊急或緊張的情況下,因來不及思考而倉促表達,導緻言辭不當或缺乏邏輯。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人在情急之下說話不加斟酌,無法選擇恰當的詞語表達,常因慌亂、壓力或時間緊迫導緻語言失當。例如:“他急不擇言,脫口而出的話傷害了對方。”
該成語出自魯迅的《華蓋集·忽然想到》,文中提到:“‘急不擇言’的病源,并不在沒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魯迅借此批評人們在平時缺乏思考積累,導緻緊急時無法理性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英語翻譯(如“there is no time for wording”)或繁體寫法(急不擇言),可參考來源網頁。
急不擇言是一個成語,形容在緊急情況下,人們因為急切而言辭冒失、不加思考或隨口亂說的行為。
急不擇言的三個字分别由“忄”、“土”和“言”組成。其中,“忄”是指“心”部,表示與情緒、心理相關;“土”是指“土”部,表示與土地、生産相關;“言”是指“言”部,表示與言語、語言相關。筆畫分别為“忄”(3畫),“土”(3畫)和“言”(7畫)。
急不擇言最早見于《左傳》,其原文為“厥有急乎爾,則吾聞其懷矣,見其言矣。急莫于言。”意為在緊急情況下,人們言辭冒失。後來,成語常用來形容在緊急情況下,人們因為急切而言辭冒失、不加思考或隨口亂說的行為。
急不擇言
急不擇言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急不擇言”
面對考試失敗的壓力,他急不擇言地責怪老師。
忍俊不禁、迫不及待、冷不丁、因勢利導
言之不準、魯莽冒失、口無遮攔、措手不及
沉着冷靜、審慎持重、言而無信、深思熟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