阸塞的意思、阸塞的详细解释
阸塞的解释
阻塞。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许孟容书》:“末路阸塞臲兀,事既壅隔。”一本作“ 阨塞 ”。 宋 叶适 《毛积夫墓志铭》:“﹝ 积夫 ﹞知形便阸塞,涕泣曰:‘ 管 乐 不再生耶!’”
(1).险要之地。《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而 汉 郡八6*九十,形错诸侯閒,犬牙相临,乘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既有蓄积,阸塞四临:西被 陇 蜀 ,南通 汉中 ,北据 谷口 ,东阻 嶔巖 。”《明史·房宽传》:“ 宽 在边久,凡山川阸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
(2).险要。 章炳麟 《封建考》:“古之建国,无有华离之地。虽然,亦因地埶阸塞为之。”一本作“ 阨塞 ”。
词语分解
- 阸的解释 阸 è 阻塞;阻隔:“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 艰危;灾难:“君子不困人于阸。” 逼迫;困迫:“两贤相阸。” 限界;障碍。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塞的解释 塞 ā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塞 à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塞 è 义同(一)①,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塞责。顿开茅塞。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阸塞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阸塞(è sà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险要的关塞或战略要地”。该词由“阸”与“塞”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均含有地理险阻的语义指向,具体解析如下:
一、词源解析
- 阸:通“隘”,《说文解字》释为“塞也”,本义为阻塞,引申为险要之地。《玉篇》标注其读音为“於革切”,属入声字,强调地形受阻的紧迫性。
- 塞:《说文解字》解作“隔也”,原指边界险要处的关隘,如《史记·苏秦列传》“秦,四塞之国”即用此义,后扩展为军事防御要冲。
二、经典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军事典籍与史书:
- 《史记·秦始皇本纪》:“闭关据阸,筑塞河上”,指凭险据守的防御策略。
- 《汉书·晁错传》:“通阸塞,治亭障”,描述边疆要塞的军事设施建设。
三、语义演变
早期侧重地理险阻(如《战国策》中“车不得方轨”的狭窄山路),后引申为战略要地,如《读史方舆纪要》分析潼关“乃秦中阸塞之首”,突显其军事价值。
四、近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地理考据领域,如《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函谷关为“先秦阸塞”,体现其古今词义的一致性。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 《史记》三家注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阸塞”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è sāi,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释义
- 阻塞:指道路、通道等被堵塞的状态。例如唐代柳宗元在《寄京兆许孟容书》中写道“末路阸塞臲兀,事既壅隔”,形容事物受阻隔的困境。
- 险要之地:多用于形容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关塞。如《史记》提到“乘其阸塞地利”,强调利用地形优势巩固势力。
2.文献出处
-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宋代叶适在《毛积夫墓志铭》中以“知形便阸塞”描述对战略地形的重视,体现其军事或地理意义。
- 部分古籍中“阸塞”也写作“阨塞”,属异体字通用现象(如柳宗元原文版本差异)。
3.同义词与关联词
- 崄塞(xiǎn sāi):同样表示险要之地,见于贾谊《过秦论》“据嶮塞,缮甲兵”。
- 关隘/要塞:现代语境中可替换为更常用的词汇,但“阸塞”更具古文色彩。
4.应用场景
- 历史地理:常用于描述古代战争中依托地形设防的策略,如《史记》中分析汉朝诸侯形势时强调“阸塞地利”的重要性。
- 文学表达:借地形险阻隐喻人生或局势的困境,如柳宗元以“阸塞”抒发仕途坎坷。
“阸塞”兼具“物理阻塞”和“地势险要”双重含义,多用于古文或历史军事语境。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地理实例(如“黾塞”等具体关塞),可参考古代方志或军事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庇翼薄心肠草丛骋技处心积虑代议制點心蹀堶断桥顿肃二水货芳草天涯方言矩行蕃渥发昫烽燹分说副题旰食之劳工楷关风贵姬姑嘬号灯黄玉回春撝披祸种鹘起甲世节旦警察局惊沫矜诬罽庭勘误表馈问磊块练冠廉士螺钉妙味暝色南北朝体劈头扑犯签贉轻矫情有独钟沈酒耍猴儿松柏后雕邃房宿缘踢空通流土茶枉记舞佾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