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下傳告。《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 成玄英 疏:“從上傳語告下曰臚。臚,傳也。”
(2).專指傳告皇帝诏旨。《新唐書·齊映傳》:“ 映 為人白晳長大,言音鴻爽,故帝常令侍左右,或前馬臚傳詔旨。”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胪傳》:“今之臚傳,自殿上至殿下,皆數人抗聲相接,使所唱之語,聯續遠聞。” 清 錢謙益 《神宗顯皇帝挽詞》之四:“侍從朱衣隔,臚傳玉筆遺。”
(3).猶胪唱。 宋 楊萬裡 《侍立集英殿觀進士唱名》詩:“殿上臚傳第一聲,殿前拭目萬人驚。”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逢世》:“臚傳三殿日華重,滿眼英雄。” 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一桂枝高手已攀,臚傳聲裡另排班。”
“胪傳”一詞的含義可從“胪”字的本義及曆史用法展開解釋,具體如下:
基本釋義
“胪”本義為“傳語、陳述”(),如《說文解字》中釋為“傳也”。“胪傳”即指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依次傳遞、宣告信息的行為。
科舉制度中的專指
在科舉時代,“胪傳”特指殿試後宣布進士名次的儀式,稱為“傳胪”或“胪唱”。例如:新科進士按甲第排名,由官員高聲傳呼召見,這一過程即被稱為“胪傳”()。
延伸用法
相關詞彙
“胪傳”核心含義是“有序傳遞信息”,需結合具體語境(如科舉、政令)進一步細化。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表述。
胪傳(lú chuán),又音作“蘆傳”,是一個漢字詞語。胪傳的意思是指将消息、傳聞傳達傳播到很廣的地方。
胪傳的拆分部首是“肉”,其中“肉”是指身體部分的意思,用來表示人的身體;傳的拆分部首是“扌”,表示手;胪的總筆畫數是10畫,傳的總筆畫數是9畫。
胪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增廣賢文·勤奮篇》中,原文是“胪傳遺聞”,意思是将傳聞廣泛傳遞。在古代,胪傳多用于記載文獻、傳遞消息等。
胪傳的繁體字為“露傳”,其中“露”是胪的繁體,部首為“⺼”,“傳”是傳的繁體,部首為“亻”。
胪傳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胪的古代寫法為“露”,傳的古代寫法為“傳”。
他經常通過朋友胪傳一些關于學校裡的事情。
消息傳得胪胪擾擾、胪抄、胪然、胪章、胪陳、胪陳舊事
傳播、傳達、傳送、傳染
保密、隱瞞、封鎖、封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