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詩篇名。上古行射禮時,諸侯歌《狸首》為發矢的節度。《韓非子·八說》:“《狸首》射侯,不當強弩趨發。” 陳奇猷 集釋引 太田方 曰:“《狸首》射侯,古之射禮也。”《孔子家語·辯樂》:“然後天下知 武王 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 王肅 注:“《狸首》、《騶虞》,所為節也。”參見“ 貍首 ”。
貍首:1.狸的頭。《禮記·檀弓下》:“ 孔子 之故人曰 原壤 ,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原壤 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貍首之班然,執女手之卷然。’” 孔穎達 疏:“言斲椁材文采似貍之首。”後因以“貍首”指 原壤 之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蠶蟹鄙諺,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載於禮典。”
(2).借指棺柩。 明 徐渭 《哀駱懷遠公驗詞》:“何時卧貍首,聞之使心驚。” 清 王紫绶 《哭師》詩:“生死親營一畝宮,瓣香誰解為 南豐 ;敢雲貍首斑為美,常恐牛眠蔔未工。”
(3).古代逸詩篇名。共二章。諸侯行射禮時歌《貍首》以為發矢之蘆度。《儀禮·大射》:“上射揖,司射退,反位。樂正命太師曰:‘奏《貍首》,閒若一。’” 鄭玄 注:“《貍首》,逸詩《曾孫》也。貍之言不來也。其詩有‘射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禮記·射義》:“其節,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 陸德明 釋文:“貍之言不來也。首,先也。此逸詩也。”
(4).指 三國 魏 管辂 。 辂 精天文,善蔔筮,相傳其能占知人“疾病死亡貧富喪衰”而無所差錯。據《三國志·魏志》本傳載:“﹝ 輅 ﹞初應州召,與弟 季儒 共載至 武城 西,自卦吉兇,語 儒 雲:‘當在故城中見三貍,爾者乃顯。’前到 河 西故城角,正見三貍共踞城側,兄弟并喜。” 辂 别有弟名 辰 ,而 辂 年居長,後因以“貍首”稱之。 唐 楊炯 《渾天賦》:“假 蘇秦 之不死,既莫能知其説;儻 貍首 之重生,亦不能成其算也。”
(5).瓜名。 晉 傅玄 《瓜賦》:“雖貍首之甘美兮,未若東門之奇偉。” 晉 陸機 《瓜賦》:“夫其種族類數,則有栝樓、定桃、……貍首、虎蹯。”參見“ 貍頭 ”。
狸首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基本釋義
字面指“狸貓的頭部”。《漢語大詞典》記載,“狸”為哺乳動物,形似貓而尾短,“首”即頭部。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禮記·檀弓下》提及“狸首之斑然”,形容器物紋路如狸首皮毛的斑點。
古代禮儀中的象征
在周代射禮中,“狸首”為射箭靶的代稱,因箭靶中心圖案仿狸首而得名。《周禮·夏官·射人》載“王以六耦射三侯”,鄭玄注“三侯”即熊、虎、豹首,而《儀禮·大射》中“狸首”為諸侯所用箭靶,象征射者的身份等級。
文學中的隱喻與典故
先秦文學常以“狸首”比喻隱逸或機敏。如《莊子·秋水》以“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暗喻伺機而動者,後世詩詞亦用此意象。唐代白居易《感鶴》詩“饑不啄狸首,渴不飲盜泉”借狸首喻指不義之食,凸顯高潔品格。
文化符號的延伸
日本平安時代受漢文化影響,将“狸”形象化為妖怪“狸貓”,其頭部特征衍生出“狸首”傳說,與漢語原意形成跨文化關聯。江戶浮世繪中常見此類形象,體現東亞文化交融。
(注:參考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禮記》《周禮》《莊子》等典籍及東亞文化研究文獻,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此處标注來源名稱。)
“狸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
指逸詩篇名
《狸首》是上古時期的一首逸詩(失傳詩篇),主要用于射禮儀式。諸侯在射箭時,通過吟唱《狸首》來規範發箭的節奏和禮儀。例如《韓非子·八說》提到“《狸首》射侯,不當強弩趨發”,說明其與射禮的關聯性。
射禮中的功能
據《孔子家語·辯樂》記載,周武王曾通過“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來替代戰争,以射禮象征和平。詩中可能包含對諸侯不朝行為的隱喻,如“射諸侯首不朝者”。
指“狸的頭”
《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故人原壤在母親喪禮時唱歌,以“貍首之班然”形容棺椁木材的花紋似狸首,後引申為對原壤之歌的代稱。
借指棺柩
明代徐渭《哀駱懷遠公驗詞》中“何時卧貍首”一句,即以“貍首”暗喻棺柩。
在個别文獻中,“狸首”還被用來指代三國時期善蔔筮的管辂,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權威性較低。
“狸首”的核心意義與古代射禮及逸詩相關,引申義則涉及喪葬文化和特定人物。需注意語境差異,更多細節可參考《禮記》《韓非子》等典籍。
安善百幅被保甲報葬博通場合成典川衡楚囚對泣當理東風第一枝東怨西怒蹲足返魂草飛蕩憤盈浮壒官堠賀忱後遺症畫蛋家菊驕易精巧金魄盡心知性金鋜看封寮采力促列布六虱冥山镆鎁瞥觀平澹無奇遷吏傾向親迹窮侈極奢湫室任教賽鬪桑輪三真經色府山陰時反噬嗑授粉殊奬書扣子傥若忘年之交未元五濁惡世獻酢鄉耆小藍呢轎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