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露的病狀、症候。 漢 張仲景 《金匮要略·方論·水氣病脈證并治》:“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 宋 陳師道 《贈二蘇公》詩:“如大醫王治膏肓,外證已解中尚強。”
(2).旁證。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簡單地談談<詩經>》:“此外,如《詩經》以外的逸詩,散見于諸子百家書裡的,便沒有這麼整齊諧適,又可算是一個重要的外證了。”
“外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個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定義
指體表可見的外科病症或外露的病狀,如癰、疽、疔、瘡、丹毒等。例如《金匮要略》提到“外證胕腫,按之沒指”,描述體表水腫症狀。
診斷特點
通過望診、聞診等觀察外部體征判斷病情,與“内證”相對。例如中醫認為肝病外證表現為“面青、善怒”等。
含義
指“旁證”,即間接的佐證材料。例如郭沫若在分析《詩經》時,用其他文獻中的逸詩作為外證。
使用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具體病症或學術考證案例,可參考(查字典)和(醫學百科)的來源信息。
外證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外部首部首部外部(back)與證部(emphasis)。它由12個筆畫構成。
外證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一種更古老的繁體字形式。在繁體字中,外證被寫作“外證”。該繁體形式仍然在一些地區或場合中使用。
古代漢字是通過象形、指事、形聲和會意等方式形成的。在古時候,外證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由于缺乏具體的古代文字記錄,我們無法确切了解古時候外證的具體寫法。
1. 在這個案件中,律師提供了一份外證,證明了他的客戶無罪。
2. 他的外證使得他的說法更有說服力。
3. 作為一個曆史學家,他常常需要仔細研究外證來重建過去的事件。
外證可以作為一個詞語獨立使用,但也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外證書”表示提供外部證據的文件或證書。
近義詞:外證的近義詞可以是“外部證據”或“外在證明”。它們都指的是能夠支撐某種說法或理論的外部證據。
反義詞:外證的反義詞可能是“内證”,指的是與某個特定案件或理論相關的内部證據。内證與外證相比,更加直接與該案件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