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涅盤的意思、涅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涅盤的解釋

亦作“湼槃”。 1.佛教語。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亘”、“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後的境界。 晉 僧肇 《涅槃無名論》:“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魏書·釋老志》:“湼槃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浄,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宋 王安石 《請秀長老疏》:“雖開方便之多門,同趣涅槃之一路。”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佛湼槃時,受我最後法供。”

(2).作為死亡的美稱。 徐遲 《火中的鳳凰》七:“這是一隻火中的鳳凰,一隻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裡新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涅槃是佛教核心概念,指通過修行達到的終極解脫狀态,源于梵語“nirvāṇa”,意為“熄滅”煩惱與生死輪回。該詞由“涅”(古漢語中表黑色染料)與“槃”(容器或圓滿)構成,引申為超越染污、證得清淨的圓滿境界。

從佛教釋義看,涅槃包含兩種層次:一是有餘涅槃,即斷除貪欲與執着後仍存肉身的狀态;二是無餘涅槃,指身心徹底解脫、不再受業力牽引的終極寂滅,《大般涅槃經》稱之為“常樂我淨”的究竟實相。唐代玄奘在《成唯識論》中強調“涅槃即是真如”,将哲學層面的本體論與修行實踐相結合。

漢語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定義為“佛教指超脫生死的境界”,并引《景德傳燈錄》中“涅槃生死俱是空名”佐證其空性本質。近現代學者梁啟超在《中國佛教研究史》中提出,涅槃思想融合了印度原始佛教“苦滅”與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特質,形成獨特的東方解脫觀。

網絡擴展解釋

涅盤(梵語:Nirvāṇa)是佛教核心概念,指通過修行達到超越生死輪回、解脫一切痛苦的終極境界。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涅盤原意為“熄滅”或“吹散”,象征滅盡煩惱與痛苦,進入寂靜、安穩的解脫狀态。佛教認為,衆生因無明和執着陷入生死輪回,唯有證得涅盤才能徹底脫離苦海。

二、詞源與象征

梵文“Nirvāṇa”本義指火的熄滅,比喻貪、嗔、癡等煩惱的滅除。如同油燈燃盡後燈火寂滅,修行者通過修習佛法斷除執念,實現精神覺醒與重生。

三、分類與流派解讀

  1. 小乘佛教

    • 有餘涅盤:斷除煩惱,但肉身尚存(如佛陀在世時的狀态)。
    • 無餘涅盤:肉身消亡後,五蘊離散,不再受生。
  2. 大乘佛教

    • 無住涅盤:既不執着生死,也不滞留涅盤,為救度衆生而不住于任何境界(如菩薩道)。
    • 本來自性清淨涅盤:衆生本具的佛性,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四、哲學意義

涅盤不僅是解脫境界,更被賦予本體論意義:

五、文化引申

現代語境中,“涅盤”常比喻曆經磨難後的重生或精神升華,如鳳凰浴火重生(此非佛教原義,屬文學化延伸)。

提示:不同佛教典籍對涅盤的诠釋存在差異,以上内容綜合了主要流派觀點。如需深入探讨,可參考《中論》《涅槃經》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鏖撲百花争妍白跑一趟悖缪閉月羞花不廢江河蔔世不事朝正程期穿腹黜否大均等郎媳諜夫鬥奪鬥攏都總管笃論放绁分猷高傲自大高步公據關節點悍急河蚌鶴唱話流歡嘗校場矯枉傑張靜定驚荒羁魄渴盼蕾鈴梅家雞怒漲器彩瓊柱绮态呿呀認賊為父日華傻瓜召棠收殘綴轶貪險套近乎讨乞绨帙通紙托伏畏服五色衣五時衣五言四句校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