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謀慮治國的政令。《周禮·考工記序》:“或坐而論道。” 鄭玄 注:“論道,謂謀慮治國之政令也。”《楚辭·離騷》:“ 湯 禹 儼而祗敬兮, 周 論道而莫差。” 宋 王安石 《論館職劄子》:“以為王者之職,在於論道,而不在於任事。”
(2).議論、闡明道理。《荀子·正名》:“故,知者論道而已矣。” 唐 王維 《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别人賦十韻》:“上客能論道,吾生學養蒙。”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皆絶似村嫗謾駡口吻,毫無士君子從容論道之風。”
“論道”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核心含義
二、曆史演變 • 先秦時期側重政治内涵,如《楚辭·離騷》贊周朝“論道而莫差”; • 唐宋後漸重學術性,王安石提出“王者之職在論道”将治國與哲理結合。
三、使用場景
注:低權威網頁提及的“道可道,非常道”屬于《道德經》獨立概念,與“論道”詞義關聯較弱,需注意區分。
《論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論”和“道”。
“論”的拆分部首是讠,它表示與言語有關的意思;“道”的拆分部首是辶,它表示與行走有關的意思。
根據《說文解字》,《論道》的來源是古代儒家經典書籍《論語》和《道德經》。這兩本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人生哲學和行為規範等方面的内容。
《論道》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論道」。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論道」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和差異,具體的寫法需要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來判斷。
以下是一些關于《論道》的例句:
一些與《論道》相關的詞彙有:儒學、哲學、經典、思考、理念等。
一些近義詞包括:探讨、讨論、辯論。
一個與《論道》相對的反義詞是: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