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堠的意思、官堠的詳細解釋
官堠的解釋
古代記裡程的土墩。 唐 白居易 《社日關路作》詩:“愁立驛樓上,厭行官堠前。” 宋 辛棄疾 《玉樓春·用韻答葉仲治》詞:“心如溪上釣磯閒,身似道旁官堠嬾。”
詞語分解
- 官的解釋 官 ā 在政府擔任職務的人:官吏。官僚。官邸。官腔。官署。官廳。官爵。 屬于國家的或公家的:官辦。官費。官方。官府。 生物體上有特定機能的部分:感官。器官。五官。 * 。 姓。 民 筆畫數:; 部首:
- 堠的解釋 堠 ò 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斥堠(“斥”,偵察的意思;偵察敵情的建築物,亦指探測敵情的士兵)。烽堠。堠鼓。 記裡數的土堆:堠子(标記裡程的土堆,引申為路程)。堠程。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官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拼音為guān hòu,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官堠指古代官方設置的裡程标記,通常以土墩形式立于道路旁,用于計算路程距離。類似于現代的裡程碑。
2.詞源與結構
- 官:指官方、政府設立;
- 堠:原指古代瞭望敵情的土堡,後引申為裡程标記。兩字結合後,特指官方設置的裡程标識。
3.文學引用
- 唐代白居易《社日關路作》中寫道:“愁立驛樓上,厭行官堠前”,通過“官堠”表達旅途的漫長與疲憊。
- 宋代辛棄疾《玉樓春·用韻答葉仲治》詞中“身似道旁官堠嬾”,則以“官堠”比喻懶散的狀态,賦予其拟人化意涵。
4.曆史背景
- 古代交通不便,官堠是驿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官員、信使和行人判斷行程距離,尤其在驿道沿線常見。
5.補充說明
-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如需更深入考證,建議結合《說文解字》等工具書或曆史地理類資料。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網絡釋義,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專業辭書以确認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官堠
官堠是一個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土, 總共有10個筆畫。
官堠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的字典中。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左邊是宀部,表示官方或者官員;右邊是土部,表示土地或堡壘。合在一起就是官堠。
在繁體字中,“官堠”保持不變,依然是“官堠”。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可能會将“官”字的右邊加上“聽”字的字形,“堠”字的上面加上“寺”字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關于官堠的例句:
1. 他的父親在官堠上工作,從事執法工作。
2. 這座城市的官堠始建于唐朝時期,保存了許多曆史建築。
除了官堠外,還可以根據需要組合其他的漢字:
1. 官府:官堠和府堠的合成詞,表示官方機構。
2. 堠壘:堠與堠的合成詞,表示堅固的防禦工事。
官堠的近義詞是“官邸”,反義詞是“民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