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邑的意思、邦邑的詳細解釋
邦邑的解釋
(1).指封地。《禮記·檀弓上》:“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謀人之邦邑,危則亡之。”
(2).指政區;地區。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原公水》:“ 魏 興,更開疆宇,分割 太原 四縣,以為邦邑。” 唐 孟郊 《同溧陽宰送孫秀才》詩:“牽苦強為贈,邦邑光峨峨。” 清 李霨 《楓嶺》詩:“其巔判 閩 浙 ,風土隔邦邑。”
詞語分解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邦邑”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封地
指古代諸侯或貴族受封的領地。如《禮記·檀弓上》記載:“謀人之邦邑,危則亡之”,強調治理封地的責任重大。
-
政區或地區
泛指行政區劃或地理區域。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提及“分割太原四縣,以為邦邑”,唐代孟郊詩中也有“邦邑光峨峨”的描述。
二、詞源與結構
- 邦:原指國家,如“邦國”;
- 邑:指城市或聚居地,如“城邑”。
二者結合後,既涵蓋國家層面的治理,也包含地方行政單位的概念。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如描述分封制度、行政區劃調整等。清代李霨《楓嶺》詩中的“風土隔邦邑”即體現地理區域的劃分。
四、演變與延伸
隨着時代變遷,“邦邑”的“封地”含義逐漸淡化,但作為“地區”的廣義用法仍保留于部分典籍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水經注》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7)。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邑(bāng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國家和城市”。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邦”是由“⻏”和“亡”兩個部首組成,“⻏”表示城牆,“亡”表示進城;“邑”是由“⺈”(丨的變形)和“口”兩個部首組成,“⺈”表示人,表示人在一個口中,即表示人群聚居的地方。
“邦邑”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中,用來表示土地、國家和城市。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的《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稍有差異,其中“邦”字由“⻊”和“良”兩個部首組成,“⻊”表示速度快,“良”************;“邑”字由“阝”和“丷”兩個部首組成,“阝”表示城牆,“丷”表示房屋。這些寫法反映了古代人們對“邦邑”的理解和描繪。
以下是一些使用“邦邑”的例句:
1. 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邦邑,建設美好的家園。
2. 這個古城被譽為一座曆史名邑。
3. 他出生在一個農村邑鎮,後來成為了一座大城市的市長。
除了“邦邑”,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如“國家”、“城市”等。它們可以用來替代“邦邑”,但在具體語境中有所差别。
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因為“邦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詞語,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但可以說,“邦邑”包含了國家和城市的意義,所以可以将包含這些元素的詞語視為近義詞,而不包含這些元素的詞語視為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