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被發文身的意思、被發文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被發文身的解釋

古代 吳 越 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禹 入 裸國 ,被髮文身; 墨子 入 楚 ,錦衣吹笙。”一說,截短頭發,身刺花紋。《淮南子·原道訓》:“ 九疑 之南,陸事寡而水事衆,於是民人被髮文身,以像鱗蟲。” 高誘 注:“被,翦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被發文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背景

  1. 原始出處:
    源自《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指古代東方夷族(如吳越地區)的風俗。
  2. 引申用法:
    後泛指未開化地帶的習俗,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提到:“禹入裸國,被發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強調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性。

深層含義


示例與用法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被發文身

被發文身,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為“卩”、“文”、“心”、“示”,共計17個筆畫。它是指身體上被刺上花紋或文字的紋身圖案。

該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中的“被”是指被動的意思,即某人的身體被刺上紋身;“發”則是指派遣或命令的意思,表示紋身是經過命令或派遣而進行的。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被發文字”,沒有産生明顯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可以用“讠”代替“示”,即寫作“被發讠身”。這種寫法更加強調了紋身是通過說話或講解而傳達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有關被發文身的例句:

他們将他的名字刺在手腕上,這成為了他的被發文身。

這個紋身的含義和象征對于他而言非常重要。

組詞:紋身、刺青、皮膚、花紋、圖案

近義詞:刺青、紋繡、紋飾

反義詞:素身、清白、無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