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對女子的教育。 晉 常璩 《華陽國志·漢中士女贊·禮珪》:“ 惠英 亦有淑訓,母師之行者也。” 元 範梈 《送吳真人持诏甯親》詩:“承顔開淑訓,慰爾道路脩。”
“淑訓”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語境中,指對女子的品德教育或禮儀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淑”和“訓”組成: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文化背景
淑訓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内容通常包括婦德、持家、禮儀等,與“三從四德”等儒家規範相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華陽國志》或元代詩文選集中的相關記載。
《淑訓》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有兩個主要的義項:
1) 指高尚的品德和文化修養,是美德的體現。
2) 指婦女受人教導有禮儀,有好的品質。
《淑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氵”和“讠”,其中,“氵”表示水字旁,表示與水有關,而“讠”表示訓字旁,表示與言語教導有關。根據這個信息,我們可以推測《淑訓》這個詞與“水”和“言語教導”相關。
對于筆畫,整個詞語共有13畫。
《淑訓》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論語·公冶長》這篇論述中。在這篇文章中,孔子談到了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對于婦女的重要性,提到了婦女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訓誡。後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描述女性美德和教養的詞彙。
《淑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淑訓」。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淑訓》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淑訓」,其中的「淑」字在古代用形狀類似于「山」的部首作為上半部分,下面是象形的「水」字旁,表示與水有關;而「訓」字則是用「言語教導」的「言」字作為上半部分,下面是象形的「訁」字旁,表示與言語教導有關。
以下是兩個使用《淑訓》的例句:
1) 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舉止文雅,很有《淑訓》。
2) 在古代,女子們都受到高貴的家庭《淑訓》。
《淑訓》可以組成的詞語有:
- 淑女: 指有良好教養、高尚品德的女子。
- 淑德: 指高尚的德行和美德。
- 訓誡: 指通過教導和訓練引導人改正錯誤,接受教育。
近義詞:溫良、優雅、文雅。
反義詞:粗魯、無禮、惡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