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ork hard] 勉力;努力
黾勉同心。——《詩·邶風·谷風》
伏乞黾勉,并候捷音。——清· 黃世仲《洪秀全演義》
(2) 另見 měng
亦作“ 黽俛 ”。1.勉勵,盡力。《詩·邶風·谷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毛 傳:“言黽勉者,思與君子同心也。” 宋 蘇轼 《屈原廟賦》:“黽勉於亂世而不能去兮,又或為之臣佐。”《明史·夏時正傳論》:“ 金純 等黽勉奉公,當官稱職。” 梁啟超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任此者弗賞,弗任者弗罰,欲其振厲黽勉圖功,烏可得也。”
(2).勉強。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乃表請 洪 為參軍,雖非所樂,然利避地於南,故黽勉就焉。” 唐 吳兢 《貞觀政要·納谏》:“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 宋 蘇轍 《杭州龍井院讷齋記》:“事聞於朝,明年俾復其舊。師黽俛而還,如不得已。”
“黾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mǐn miǎn,意為勤勉、努力。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與用法:
核心含義
指竭盡全力、勤奮不懈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對待事務的專注與堅持。如《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的“黾勉從事,不敢告勞”,強調默默付出、不辭辛勞。
語境延伸
在古籍中,該詞也隱含與他人同心協力的意味。例如《詩經·邶風·谷風》中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描述夫妻應共同奮鬥、避免争執。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詩經》,後曆代文獻沿用。如宋代蘇轼《屈原廟賦》提到“黾勉于亂世而不能去兮”,展現對理想的執着;明代《明史·夏時正傳論》則用“金純等黾勉奉公”,贊揚官員勤政。
近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仍在文學或學術語境中出現,如黃世仲《洪秀全演義》中的“伏乞黾勉,并候捷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詩經》及蘇轼、葛洪等文人的作品。
黾勉是一個動詞,意為努力、奮發努力,不懈地努力追求目标。
黾勉的部首是黑(hēi)字旁,拆分為“黾”、“辦”兩個部分。
黾字的筆畫數為5,辦字的筆畫數為5。
黾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尚書》。在《尚書》中,黾勉被用來形容王公貴族的勤奮努力。
黾勉的繁體字為黽勉。
古代漢字寫作“黾勉”可以寫作“黾”、“勉”,另外還有一種寫法為“黻勉”。這幾種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出入。
他黾勉學習,終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學。
她黾勉工作,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黾勉是一個詞語,沒有常見的詞組。
近義詞包括:努力、奮發、勤奮、畢力、賣勁。
反義詞包括:懶散、消極、倦怠、不努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