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音的意思、德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音的解釋

(1).善言。《詩·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鄭玄 箋:“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後亦用以對别人言辭的敬稱。《魏書·宗欽傳》:“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 唐 韓愈 《高君畫贊》:“遺書一張,德音不忘。”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倘能先賜德音,猶所說豫大慶。”

(2).猶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語、教令。《國語·楚語上》:“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3).用以指帝王的诏書。至 唐 宋 ,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體,用于施惠寬恤之事,猶言恩诏。 漢 桓寬 《鹽鐵論·诏聖》:“ 高皇帝 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切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申請》:“乞下三司,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應蟲蝗、水旱、災傷及德音赦書蠲放稅賦,及蠲免欠負,并具實數,供報當院。”《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卻又不知向何方流蕩,竟無跡迹,以辜朝庭德音。”

(4).指朝廷所定的正統音樂。《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5).好名聲。《詩·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朱熹 集傳:“德音,猶令聞也。”《詩·小雅·南山有台》:“樂隻君子,德音不已。” 晉 葛洪 《<抱樸子外篇>自叙》:“高勳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絃。形器雖沉鑠於淵壤,美談飄颻而日載。” 明 何景明 《古怨詩》之二:“所重在德音,容色安足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德音”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本義與經典出處

    • 最初指以德為準則的言行,源自《論語·為政篇》“德音而遂行”,強調言行需符合道德規範。
    • 《詩經·邶風·谷風》中“德音莫違,及爾同死”則特指夫婦間的誠信之言,引申為對他人的敬稱。
  2. 政治與制度含義

    • 自漢代起,逐漸用于指代帝王诏書,尤其在唐宋時期,“德音”成為官方文書的一種,多用于頒布寬恤政策,如白居易詩中“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3. 道德與聲譽層面

    • 可表示合乎仁德的言語(如《國語·楚語》中“德音以揚之”),或指個人或集體的美好聲望。
  4. 音樂領域的特殊含義

    • 《禮記·樂記》中将其定義為正統禮樂,如“天下大定……此之謂德音”,強調音樂與道德教化的關聯。
  5. 近現代用法
    魯迅在書信中使用“德音”表達對他人來信的尊稱,延續了古代對言辭敬稱的意涵。

總結特點:該詞貫穿儒家倫理體系,兼具個人修養、政治制度、文化禮樂三重維度,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音》這個詞源自古漢語,意為道德之音或道德的聲音。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彳”表示人行走的足迹,右邊的“音”表示聲音。它的筆畫數為11畫。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現在我們主要使用的是簡化字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德音》的例句: 1. 他的言行充滿着德音。 2. 隻有心存善念,才能聽到真正的德音。 3. 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我們應該傳播正能量與德音。 一些與《德音》相關的詞語包括: 1. 仁義道德:表示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的行為準則。 2. 道德感:指一個人對于善惡、對錯的辨識能力和情感反應。 3. 善行:表示具有道德和善良品質的行為。 與《德音》相對的詞語可能包括: 1. 惡言:指言語中存在不良意圖或負能量的表達。 2. 道德敗壞:表示一個人的品德和行為喪失了良好的道德規範。 以上就是關于《德音》這個詞的意思、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