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瘰疬的意思、瘰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瘰疬的解釋

[scrofula] 病名。頸項或腋窩的淋巴結結核,患處發生硬塊,潰爛後流膿,不易愈合

詳細解釋

病名。即淋巴腺結核。俗稱疬子頸,多發生在頸部,有時也發生在腋窩部。《靈樞經·寒熱》:“ 黃帝 問于 岐伯 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 岐伯 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瘰疬》“小瘰大癧三陽經,項前頸後側旁生,痰濕氣筋名雖異,總由恚忿鬱熱成”注:“此証小者為瘰,大者為癧……若連綿如貫珠者,即為瘰癧。”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海苔裡有碘質,可醫瘰疬病。” 郭沫若 《塔·喀爾美蘿姑娘》:“啊,瘰疬!這不是和肺結核相連帶的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瘰疬是中醫病名,指發于頸部的慢性感染性疾患,其症狀特征和病理機制如下:

一、詞義解析

瘰疬(luǒ lì)又稱“老鼠瘡”,源于頸部皮下結節如串珠狀排列的形态特征。小者稱“瘰”,大者稱“疬”。現代醫學認為其對應頸部淋巴結核,由結核杆菌感染引起。

二、核心特征

  1. 發病部位:多發于頸部、耳後,可蔓延至鎖骨、腋下。
  2. 病程特點:起病緩慢,病程長且易反複,潰破後膿液清稀含絮狀物,可能形成窦道。

三、中醫病理機制

四、症狀分期

分期 表現
初期 黃豆大小硬結,皮色不變,無痛可推動
中期 結節增大粘連,皮膚暗紅伴低熱,觸之有波動感(化膿)
後期 破潰流膿,膿液夾敗絮狀物,創面灰白難愈

五、現代醫學關聯

瘰疬屬于特異性感染疾病,需結合抗結核治療。患者可能伴隨低熱、消瘦等全身症狀。若有疑似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病原學檢測。

(注:将瘰疬描述為“皮膚病”與其他來源矛盾,此處未采納該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瘰疬——詞義和拆分部首、筆畫

瘰疬(luó lì),又稱腫瘤、瘤子,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具有圓形或橢圓形的病變,通常為淡紅或淡紫色,質地較硬。瘰疬通常發生在淋巴結集中的部位,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等。

瘰疬的拆分部首為疒和疔,疒為病字邊旁,疔為疒的異體字。瘰疬的筆畫為15畫。

瘰疬的來源和繁體字

瘰疬這個詞來自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爾雅·釋稱》的記載。它的繁體字為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對瘰疬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瘰疬的寫法為“疒舛”,疒仍然為病字邊旁,舛則為瘰疬的聲旁。這種寫法在後來逐漸被疔所取代。

瘰疬的例句

1. 他得了一顆瘰疬,正在接受治療。

2. 經過手術,他成功摘除了脖子上的瘰疬。

瘰疬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組詞:瘰疬草、瘰疬病、瘰疬病瘤。

2. 近義詞:疔瘡、癤病。

3. 反義詞:健康、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