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京官勢重,外官勢輕。《宋史·高宗紀五》:“乙亥,以内重外輕,命省臺、寺監及監司、守令居職及二年者,許更疊出入除擢。”
“内重外輕”是一個曆史政治術語,在不同語境下有具體含義:
權力結構特征
原指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京都官員(京官)權勢大于地方官員(外官),形成中央集權強、地方權力弱的格局。例如《宋史·高宗紀》記載,宋高宗曾因“内重外輕”問題,調整官員任期制度以平衡權力。
曆史案例
如唐代府兵制導緻軍事力量集中于中央,宋代為防止藩鎮割據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均體現了這一現象。
部分現代解釋擴展為強調内在本質的重要性,如注重個人能力而非外在表現,或機構的核心競争力優先于外部形式。但此用法并非成語原始含義。
主要出自《宋史》等史書,用于分析古代政治制度。需注意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意思:内重外輕是一個成語,表示内部的力量重要而外部的形式相對輕微,強調内心的力量和内在的品質比外在的表現更為重要。
拆分部首和筆畫:内(人字旁,4畫),重(重心,9畫),外(人字旁,5畫),輕(車字旁,9畫)。
來源:《論語·衛靈公》中有一句:‘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不 injur'乎邦之未有政也,焉用 injur'于財者乎?’意思是說要先正确處理朝政,而不是幹涉財物。這句話中的“内重外輕”就是後來形成的成語。
繁體:內重外輕
古時候漢字寫法:內重外輕
例句:他内修養非常深厚,外表看起來非常平凡。
組詞:内在、重要、外觀、輕視
近義詞:裡重外輕、内動外靜
反義詞:内輕外重、外重内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