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心捶胸。極度憂傷時的動作。辟,通“ 擗 ”。語出《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辟有摽。”《楚辭·王褒<九懷·思忠>》:“寤辟摽兮永思,心怫鬱兮内傷。” 王逸 注:“辟,拊心貌也。辟,一作擗。” 洪興祖 補注:“《詩》雲:寤辟有摽。注雲:辟,拊心也。摽,婢小切,擊也。”
“辟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辟摽”指撫心捶胸的動作,常用于描述極度憂傷或悲痛時的情态。其中,“辟”通“擗”(pǐ),意為“拍打、捶擊”;“摽”(biāo)表示“擊打”。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見于古典文學或相關研究。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詩經》《楚辭》原文及漢代注釋文獻。
《辟摽》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防止、避免。它主要用來表示預防和避免某種事情的發生。
《辟摽》由“辛”和“手”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辛”屬于八畫部首,“手”屬于三畫部首。筆畫總共為十一畫。
《辟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漢字字典。它出自其中一條條目,取意為避免禍患。
辟摽的繁體寫法為「辟摽」,與簡體字形十分接近,沒有太大區别。
在古代,辟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較為繁瑣,采用古篆字形,與現代漢字還有一定差異。
1. 他積極鍛煉身體,以辟摽各種疾病。
2. 經驗告訴我,我們應該辟摽這種冒險。
組詞:辟謠(指探究真相、揭露謠言)、防摽(指防止事故發生)、摽悍(指蠻橫兇暴)。
近義詞:預防、避免、防止。
反義詞:引發、促成、導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