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巳的意思、上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巳的解釋

舊時節日名。 漢 以前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 魏 晉 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宋書·禮志二》引《韓詩》:“ 鄭國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洧 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唐 席元明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日惟上巳,時亨 有巢 。”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 晉 時。 唐 朝賜宴 曲江 ,傾都褉飲踏青,亦是此意。”但也有仍取巳日者。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 洛陽 王孫士女,傾城翫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上巳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節令,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記載的"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指農曆三月上旬巳日舉行的祓禊儀式。漢代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解釋:"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認為這天在水邊沐浴能祛除災病。

該節日的核心内涵包含三重維度:

  1. 自然時序:對應暮春陽氣升騰之時,《後漢書·禮儀志》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體現天人合一的時令觀
  2. 民俗功能:魏晉時期固定為三月三日,發展出曲水流觞、臨水宴飲等雅集活動,王羲之《蘭亭集序》"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即為此俗寫照
  3. 文化嬗變:唐代以後逐漸與寒食、清明融合,《荊楚歲時記》注"今謂之踏青",保留踏春郊遊的節俗内核

現代民俗學者通過《中國節日志》田野調查發現,河南新鄭、浙江紹興等地仍保留着三月三祭祀黃帝、舉辦書法節的活化傳承形态。從文字學角度考察,"巳"在甲骨文中象蛇形,上古可能包含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後經儒家禮儀化改造為歲時儀典。

網絡擴展解釋

“上巳”是中國古代傳統節日名稱,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日期演變

“上巳”最初指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上”即上旬,“巳”為地支之一)。 漢代以前采用幹支紀日,魏晉後逐漸固定為三月初三,故又稱“三月三”“重三”。

二、核心含義

  1. 祓禊祈福
    源自周代“祓除畔浴”習俗(“祓”即除災,“禊”為潔身),人們在水邊沐浴以驅邪避災,後演變為春遊活動。
  2. 生殖崇拜
    祭祀高禖(婚姻生育之神),帶有求偶、求子寓意,被稱為“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

三、主要習俗

四、文化意義

上巳節融合了衛生保健(春季祛病)、自然崇拜(水神祭祀)和人文雅趣(詩詞集會),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今在廣西、海南等地仍作為重要節慶保留。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周禮》《後漢書·禮儀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日青天便勢标幟財權長卷纏攪超邈成風盡垩承想晨正齒記怆恤蠢頑出韻摧黜麤頑代輸襌衣大著作點蒼東方人放僻淫佚管保過堂屋後重交耳澆漓娟媚朗聲纍纍若若蓮花台嶺岑林澤論說緑油缦然孟門鳴鹄虐暴排叉兒剖視乾嘉清點全經禳祭刃铓塞氛掃迳剩男牲牲書劍飄零碩響唐塞貪很汀渚腿子忘象得意惟垣毋我向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