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敕的意思、母敕的詳細解釋
母敕的解釋
母親的告誡。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王經 ﹞為尚書,助 魏 ,不忠於 晉 ,被收,涕泣辭母曰:‘不從母敕,以至今日!’”
詞語分解
- 母的解釋 母 ǔ 媽媽,娘:母親。母性。母系。慈母。母憂(稱母親去世)。 對女性長輩的稱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與“公”相對:母雞。 事物據以産生出來的:母國。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東西中間可以包含其他部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母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現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語境,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母敕(mǔ chì)指母親的告誡、教誨或訓導。其中:
- “母”:指母親,強調血緣與教育者的雙重身份。
- “敕”:本義為“告誡、命令”(《說文解字》:“敕,誡也”),引申為長輩對晚輩的訓示。
二、詞源與用法
-
構詞溯源
“敕”在古代多用于帝王诏令(如“敕令”),後延伸至尊長對晚輩的嚴肅教導。“母敕”一詞凸顯母親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常見于家訓、書信或史籍記載。例如明代《幼學瓊林》載:“父子嚴,母敕慈”,體現傳統家教中父母角色的分工。
-
語境特征
- 内容側重:多涉及品德修養、為人處世之道,如勤儉、孝悌等儒家倫理。
- 情感色彩:兼具威嚴與慈愛,區别于單純的命令(如“父命”)。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稱:“母敕婉而切”,強調其循循善誘的特點。
三、文化意涵
母敕承載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
- 倫理教化:代表“母儀”責任,如《列女傳》中孟母三遷、截發延賓等典故,均體現母親通過言傳身教塑造子女人格。
- 社會功能:古代女性受教育受限,母敕成為家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宋代家訓《袁氏世範》明确記載:“子孫賢否,多系母教”。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于:
- 曆史文獻研究或古典文學分析
- 成語“慈母嚴敕”的衍生表達
- 部分地方方言中保留的敬語用法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台灣學術網絡版.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點校本.
- 王力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母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母親的告誡或命令,帶有不容違抗的意味。其中“敕”本指帝王诏令,此處引申為母親的權威性指示。
典故與出處
- 源自《世說新語·賢媛》中記載的典故:南朝時期,尚書王經因未聽從母親的告誡而獲罪,含淚對母親說“不從母敕,以至今日”。這一故事成為該詞的典型用例。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家庭教育中母親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強調母訓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結構分析
- 母:指母親或家族女性長輩;
- 敕:原指帝王诏令,此處借喻母親的命令,突出其莊重性。
補充說明
-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直接使用,但在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可體現傳統家庭倫理觀念。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典故或字源,可參考《世說新語》及相關訓诂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保密變型撥換不快慘懷漕藏側耳差生丑點辍謝此呼彼應翠玉單勾飯鍋反照覆滅光珠咕囔黑闆黑聳聳家道從容餞歲箋劄嚼咬街鼓姐姐借鏡觀形舊闾拘拏兒藍翎斂口漣紋倫次慢志弭服彌茫衲師跘旋佩魚瓢勺僻左起盡青燈古佛桡曲繞襲傷廢賞直神工鬼斧師婆噬臍何及首項手紮薯莨四廂樂歌太宵提掖同樂會頭寸托神萎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