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膜。亦泛指耳朵。 葉紫 《夜哨線》:“微風将一陣凄切的嗚咽聲送進到他的耳鼓中來。”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章:“在這個不拘形式的讨論會上,各種各樣的意見,撞擊着 永生 的耳鼓。”
“耳鼓”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耳鼓(拼音:ěr gǔ)是鼓膜的别稱,指位于外耳與中耳之間的半透明薄膜結構。它通過振動将外界聲波傳遞到聽小骨,進而傳入内耳形成聽覺,是聽覺傳導的重要環節。
二、解剖與功能
三、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耳鼓”可泛指耳朵或聽覺感知。例如:
四、應用示例
如需查看具體文獻例句或醫學示意圖,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查字典的完整内容。
《耳鼓》一詞擁有多種含義,主要取自元代賈仲明所著《耳鼓》一書中的片段,用以形容人們不願聽從勸告或建議、執拗不改的狀态。在擴展意義上,耳鼓也可用于形容人們堅持自己固有觀念、拒絕接受新知識。
《耳鼓》字共有12個筆畫,由“耳”和“鼓”兩個部首組合而成。
《耳鼓》一詞的源自于元代賈仲明所著的《耳鼓》故事。該故事中,一個大臣忠告天子時,秘書卻在旁邊打着鼓,試圖幹擾大臣勸谏。從而造成現在使用該詞彙來表示不顧他人勸告的含義。
繁體字形為「耳鼓」。
根據古文字典記載,古時候「耳鼓」一詞的寫法較為多樣化,具體寫法因不同時期而異。
1. 他總是對别人的建議充耳不聞,真是個典型的耳鼓之人。
2. 不要老是對别人的意見置若罔聞,不要成為一個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耳鼓。
耳聞目見、耳濡目染、風聞耳鬼、耳熟能詳
耳塞、不理不睬、充耳不聞
聆聽、接受意見、謙虛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