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青幡 ”。古代春令作勸耕、護花等用的青旗。 漢 桓寬 《鹽鐵論·授時》:“發春而後,懸青旛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勸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謂也。”《後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立春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贈處》:“雲和日燦,着眼春濃淡,展青旛玉田初暖。” 清 厲鹗 《同吳西林城東看花遇大風戲為長歌》:“好将健句當青旛,日日花前一相見。”
關于“青旛”一詞的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字形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青旛”可能為“青旆”或“青斾”的異寫形式,标準讀音為qīng pèi()。
二、核心含義 該詞有兩種主要釋義:
三、文化關聯 “青旛”與“青旆”在文獻中常互通使用,如宋代詩詞中“青旆”多指酒旗,而喪幡用法可見于傳統禮儀記載。這類青色布幡在民俗中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前者用于引魂,後者用于招客。
四、注意事項 由于漢字形近易混,實際使用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涉及古文研究,建議核查原典語境()。
青旛是一個漢字詞語,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青(靑)部和旗(旂)部。青旛在漢字中的筆畫數為十一畫。
青旛一詞最初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它是由青和旛兩個字組成。青表示藍綠色,旛則表示旗子。因此,青旛意為藍綠色的旗子。
青旛的繁體字為青旛,與簡體字形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中,青旛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青部在古代漢字中寫作「靑」,而旛部字形中的「旂」則由三個旗子相連構成。
以下是使用青旛的例句:
1. 部隊行進時,青旛在前引領。
2. 在古代戰場上,青旛被視為将軍的标識。
青旛作為一個詞語,一般不與其他字搭配使用。但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詞組,例如:
1. 青旛插滿了大街小巷。
2. 他手中舉着一支青旛。
與青旛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青色旗、藍綠旗。
與青旛意思相反的詞語是:紅色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