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阼的意思、登阼的詳細解釋
登阼的解釋
即位;登上皇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康帝 登阼,會羣臣。”《晉書·後妃傳上·景懷夏侯皇後》:“ 武帝 登阼,初未追崇。”《南史·顔延之傳》:“ 孝武 登阼,以為金紫光祿大夫。”
詞語分解
- 登的解釋 登 ē 上,升:登山。登車。登門。登天。登台。登場(僴 )。登高。登攀。登臨。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踩,踐踏,腳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記載:登記。登報。登載。 谷物成熟:登歲(豐年)。五谷豐登。
- 阼的解釋 阼 ò 大堂前東西的台階:阼階。 封建帝王登阼階以主持祭祀,指帝位:踐阼(皇帝即位)。即阼。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登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登阼(拼音:dēng zuò)指即位或登上皇位,專用于描述帝王繼承大統的行為。其中,“阼”原指古代廟堂前東側的台階,是帝王舉行登基儀式時站立的位置,因此“登阼”象征君主正式執掌政權。
語源與結構
- “登”:意為“登上”;
- “阼”:古代指大堂東階,帝王即位時需履阼階,故引申為帝位。
文獻用例
- 《世說新語·方正》記載:“康帝登阼,會群臣”,指晉康帝司馬嶽即位後召見群臣。
- 《南史·顔延之傳》提到:“孝武登阼,以為金紫光祿大夫”,描述宋孝武帝劉駿登基後任命官員的情景。
使用場景
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其近義詞包括“踐祚”“登基”等。
補充說明
需要注意的是,“登阼”與普通官員就職不同,特指帝王即位,帶有禮儀性和權威性。相關成語如“登高望遠”“登木求魚”等雖含“登”字,但語義無直接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登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登阼(dēng zhàn)是指登上寶座或高位,也可以指即位為君王。在古代中國,阼指的是殿階、殿道,是古代宮廷建築中的一部分。因此,《登阼》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君王即位的場景或意味着君主的權力與地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登(癶火)
阼(阜厶頁)
來源:
《登阼》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在描述晉國君主的登位之事。由于登阼寓意着君王的崇高與權力,因此在古代文學中被廣泛使用來表達君主即位的意象和含義。
繁體:
登阼(登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登阼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阼的字形是由“阜”、“厶”和“頁”的組合,寓意着高位與殿階。而登的字形則由“癶”和“火”的組合而成,強調了登高的動作。這些古代寫法在曆史發展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他登阼為皇帝後,帶領國家迎來了繁榮與安定。
2. 千年來,每位帝王登阼之前都會舉行盛大的即位儀式。
組詞:
1. 登臨阼(dēng lín zhàn):指登上帝王高位,也可以指登上高處眺望景色。
2. 登峰阼(dēng fēng zhàn):形容登上高山巅峰,取得巨大成就。
近義詞:
即位、登基、登帝位
反義詞:
退位、讓位、禅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