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高偏執。《宋書·隱逸傳論》:“夫獨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譽期通。”《南齊書·袁彖傳》:“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轢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長風移俗。”
“偏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偏介”一詞在現代使用較少,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中。若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偏介》是一個詞組,是指在表達觀點、意見時傾向于一方的偏頗陳述。常用來形容隻說一方面的情況,缺乏中立客觀的态度。
《偏介》一詞的拆分部首是“人”和“言”,其中,“人”表示人物相關的意義,“言”表示言論、表達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偏介》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年》:“偏介而疾,不可以久也。”它在古代常被用來形容主觀偏執、片面之詞。
《偏介》的繁體字為「偏介」,是指相同詞義的漢字在繁體中的另一種寫法。它們的意思完全相同,隻是字形和書寫形式上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偏介」的字形與現代稍有差異。例如,古代的「偏」字為「便」,而「介」字為「戒」。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漢字的造形上,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形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偏介》的例句:
1. 他的觀點明顯偏介,缺乏客觀性。
2. 這篇文章對問題的分析過于偏介,需要更全面的考慮。
3. 議論紛紛,各持己見,但大多數都偏介。
與《偏介》相關的組詞有:
1. 偏見
2. 偏執
3. 偏愛
與《偏介》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偏頗
2. 偏向
3. 傾向
與《偏介》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公正
2. 中立
3. 客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