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高偏执。《宋书·隐逸传论》:“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南齐书·袁彖传》:“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轢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
“偏介”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偏介”一词在现代使用较少,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若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偏介》是一个词组,是指在表达观点、意见时倾向于一方的偏颇陈述。常用来形容只说一方面的情况,缺乏中立客观的态度。
《偏介》一词的拆分部首是“人”和“言”,其中,“人”表示人物相关的意义,“言”表示言论、表达的意义。它的总笔画数是13画。
《偏介》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年》:“偏介而疾,不可以久也。”它在古代常被用来形容主观偏执、片面之词。
《偏介》的繁体字为「偏介」,是指相同词义的汉字在繁体中的另一种写法。它们的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字形和书写形式上的差异。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偏介」的字形与现代稍有差异。例如,古代的「偏」字为「便」,而「介」字为「戒」。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汉字的造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偏介》的例句:
1. 他的观点明显偏介,缺乏客观性。
2. 这篇文章对问题的分析过于偏介,需要更全面的考虑。
3. 议论纷纷,各持己见,但大多数都偏介。
与《偏介》相关的组词有:
1. 偏见
2. 偏执
3. 偏爱
与《偏介》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偏颇
2. 偏向
3. 倾向
与《偏介》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公正
2. 中立
3. 客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