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決脰的意思、決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決脰的解釋

謂砍頭。 明 綠天館主人 《<古今小說>叙》:“試今説話人當場描寫,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決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雖小誦《孝經》、《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決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斷頸、砍頭,多用于描述斬首的刑罰或自刎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構詞分析

    • 決 (jué): 此處通“絕”,意為斷絕、截斷。《說文解字》:“決,行流也。”本義為開通水道,引申為決斷、斷絕。
    • 脰 (dòu): 指脖子、頸項。《說文解字》:“脰,項也。”段玉裁注:“《公羊傳》曰:‘宋萬搏闵公,絕其脰。’注:‘脰,頸也。’”
    • 合義: “決脰”即“斷絕頸項”,形象地表達了斬首或自刎的動作與結果。
  2. 核心含義與用法

    • 斬首刑罰: 指用刀斧等利器砍斷脖子,執行死刑。這是該詞最常見的用法。
    • 自刎行為: 指用刀劍等割斷自己的脖子自殺。
    • 引申義: 有時可引申為“殺頭”、“處死”之意,強調結果的緻命性。
  3. 古籍文獻例證

    • 《戰國策·齊策六》: “魯仲連曰:‘……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将軍者,欲以助趙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魯連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則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則吾請以從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魯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辛垣衍曰:‘秦稱帝之害将奈何?’魯仲連曰:‘……彼将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彼又将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軍又何以得故寵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複言帝秦!’秦将聞之,為卻軍五十裡。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複見。其後二十餘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将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将。……燕将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衆,恐已降而後見辱。喟然歎曰:‘與人刃我,甯自刃。’乃自殺。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歸而言魯連,欲爵之。魯連逃隱于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诎于人,甯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其中“與人刃我,甯自刃”雖未直接用“決脰”,但“自刃”即自刎,與“決脰”同義,且此段為魯仲連事迹,常被後世引用時與“決脰”關聯)。
    • 《史記·田單列傳》: 記載了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燕将最終自殺(“乃自殺”),此事件常被後世提及“決脰”時引用。
    • 《漢書·高帝紀上》: “(項羽)遂圍成臯,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臯玉門,北渡河,宿小脩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秋七月,有星孛于大角。漢王得韓信軍,複大振。八月,臨河南鄉,軍小脩武,欲複戰。郎中鄭忠說止漢王,高壘深塹勿戰。漢王聽其計,使盧绾、劉賈将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佐彭越燒楚積聚,複擊破楚軍燕郭西,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九月,羽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臯。即漢王欲挑戰,慎勿與戰,勿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複從将軍。’羽引兵東擊彭越。漢王數挑成臯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大司馬咎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金玉貨賂。咎及司馬欣皆自刭汜水上。” (其中司馬欣“自刭”即自刎,與“決脰”同義)。
    • 《後漢書·仲長統傳》引《昌言·理亂》: “彼後嗣之愚主,見天下莫敢與之違,自謂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騁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惡…信任親愛者,盡佞谄容說之人也;寵貴隆豐者,盡後妃姬妾之家也。…使餓狼守庖廚,饑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禍亂并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昔之為我哺乳之子孫者,今盡是我飲血之寇雠也。…存亡以之疊代,政亂從此周複,天道常然之大數也。…及繼體之時,民心定矣。普天之下,賴我而得生育,由我而得富貴,安居樂業,長養子孫,天下晏然,皆歸心于我矣。豪傑之心既絕,士民之志已定,貴有常家,尊在一人。當此之時,雖下愚之才居之,猶能使恩同天地,威侔鬼神。…彼君子居位,為士民之長,固宜重肉累帛,朱輪四馬。今反謂薄屋者為高,藿食者為清,既失天地之性,又開虛僞之名…常以為凡遊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遊偃仰,可以自娛,欲蔔居清曠,以樂其志。” (文中雖未直接出現“決脰”,但描述了暴政下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的景象,包含了導緻“決脰”這類極端行為的社會背景,後世常引此類論述說明暴政的後果)。
  4. 現代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對“決脰”有明确收錄,釋義為

網絡擴展解釋

“決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刑罰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決:通“決”,有“斷、裂”之意,表示斬斷的動作。
    • 脰(dòu):古文中指“脖頸”,如《史記·田單列傳》有“自奮絕脰而死”。
      組合後,“決脰”字面意為“斬斷脖頸”,即砍頭,屬于古代極刑的一種表述。
  2.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例如描述戰争、刑罰場景。現代漢語已不常見,僅見于特定研究或引用古籍時。

  3. 權威來源參考
    根據詞典釋義,“決脰”明确解釋為“砍頭”,與“脰”的頸部含義及“決”的斷裂動作相符。

如需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延伸釋義,可查閱的詞典來源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安翔百非淲池币玉蠶曲成鑒誠莊沖場出出雕龍疊字詩東扯西唠動兇發廊鳳笙奉憲浮戾符騐撫宥公計龜甲屏風鍋煙子海杯渾黃郊祼羁程進擢糾擿娟妙烤煙快刀斬亂絲狂風驟雨酪肉濂溪迷滞莫逆之交沐猴衣冠南守腦鏡排仗判令平阡破分硗垤旗牓畦棱覃精仍重弱小賽荅設鬼省的設人水田衣貪謀填噎痛咽咽外罩帷鼎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