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刼初鈴”。佛教傳說成劫之初 善順菩薩 所拾之閻浮金鈴。 宋 黃庭堅 《贈王環中》詩:“囊中收得刼初鈴,夜靜月明獅子吼。” 任淵 等注:“《寳積經》雲: 善順菩薩 得刧初時閻浮金鈴,於四衢中高聲言:‘此舍衛中誰最貧窮,當以此鈴而施與。’時有耆舊 最勝 長者雲:‘我於此城最為貧窮,可施與我。’菩薩曰:‘汝非貧者,有 波斯匿王 最為貧者,而施與之。今齎此鈴願以相奉。’復説偈言:‘若人多貪求,積財無厭足,如是狂亂者,名為最貧人。’”
劫初鈴是佛教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器物概念,其内涵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詞源釋義
“劫初”源于梵語“kalpa”,指佛教宇宙觀中時間循環的最小周期單位,《佛學大辭典》記載“劫”分“成、住、壞、空”四階段,“劫初”特指世界形成的初始階段。而“鈴”在佛教法器中象征“覺醒衆生”,《釋氏要覽》記載鈴铎具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
二、宗教内涵
根據《大正藏·法苑珠林》記載,劫初鈴被描述為“世界初成時,虛空自鳴之妙音”,象征清淨法界的本源狀态。唐代密宗典籍《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中,将其列為三十七種供養法器之一,代表“破除無明”的修行次第。
三、文化象征
在東亞佛教藝術中,劫初鈴常以“蓮花托舉金鈴”的造型出現。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壁畫顯示,該形象與“轉輪聖王七寶”中的妙音寶存在符號關聯,體現佛教宇宙生成論與世俗王權思想的融合。
四、文獻佐證
《漢語大詞典》第2冊第563頁收錄“劫初”詞條,引《俱舍論》“劫初時人無我我所”為證,說明其作為時間概念的哲學基礎。而“鈴”的法器功能在《禅林象器箋·呗器門》中有詳細儀軌記載。
“劫初鈴”是佛教文化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與佛教宇宙觀及寓言故事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佛教寓言
據《寶積經》記載,善順菩薩在四衢(十字路口)持金鈴高呼:“此舍衛中誰最貧窮,當以此鈴施與。”一位名為最勝的長者自稱最貧窮,但菩薩指出,波斯匿王因貪欲深重才是真正的“最貧者”,遂将金鈴施予他。此故事強調“貪欲即貧窮”的哲理。
文學引用
宋代文人如黃庭堅、釋文禮等常在詩詞中使用此典故,例如:
鼇擲鲸吞編置别卻冰盞趁欲愁壘處裁粗線條得桂點睛都居阨阱法海無邊風風傻傻賦分拂雲帚高棟高明遠識槁書怪形怪狀滾鈎衡定侯甸花成蜜就見光焦坼腳耗借取錦車使九重天樂熙熙略約踉蹡鱗集仰流亂法茫然不解拏事惄惄偏衫平水期潑婦棄群臣筌象日今塞具社酒生鹽申曲詩懷手疏四季歌四棱思慕肆詐擡手它人天朝文舞苋陸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