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跪拜。 章炳麟 《訄書·訂禮俗》:“古者跽拜之禮,施於席地,而今有登倚坐榻,斯古之牀幾也。”
“跽拜”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動作,結合了特定姿勢與行禮方式,具體解釋如下:
“跽”指長跪,即兩膝着地、挺直腰身的姿勢。古人日常坐姿為“跪坐”(臀部貼腳跟),當需要表示恭敬或準備起身時,臀部離開腳跟、腰背挺直,稱為“跽”。這一動作常見于正式場合,如《戰國策》中秦王“跽”而問政,體現對對方的重視。
“拜”是古代行禮的核心動作,包括叩首、拱手等,表達敬意或祝賀。根據場合不同,分為稽首、頓首等多種形式。
“跽拜”即以長跪姿勢行拜禮,具體動作為:先保持“跽”的挺直姿态,再完成叩首或拱手等禮節。這種禮儀常見于君臣、師生等尊卑分明的場合,兼具莊重與恭敬。
“跽拜”反映了古代禮儀中對身體姿态的嚴格規範,通過動作傳遞等級觀念和尊重态度。如今在傳統祭祀、文化複原等場景中仍有體現。
提示:若需了解不同朝代“跽拜”的演變細節,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史文獻。
跽拜是指雙膝跪地,并把上半身向前俯下,用額碰地或接觸地面,表示崇敬、敬仰或敬拜的姿勢。這是一種古代禮儀,常用于向神明、尊貴的人或祖先表示敬意。
跽拜的主要部首是足字旁(走之部),由足字旁和具體的字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3。
跽拜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是由跪和拜兩個字合成而成。在繁體字中,跽通常會寫成「踞」字,拜會寫成「拝」字。
在古代漢字中,跽拜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跽通常寫成「屰」,而拜則寫成「拜」。這種寫法在曆史文獻中廣泛使用。
1. 他畢恭畢敬地跽拜在聖壇前。
2. 在封建社會,臣民必須跽拜皇帝示好。
1. 叩首(kòu shǒu):叩首是向地面磕頭行禮,與跽拜的儀式類似。
2. 叩拜(kòu bài):叩拜是叩首行禮的另一種說法,常用于形容虔誠拜谒的場景。
1. 拜谒(bài yè):表示尊敬或敬拜而參拜。
2. 叩頭(kòu tóu):指單膝跪地,将頭部或前額碰觸地面,表示恭敬或敬意。
1. 嗟怛(jiē dá):指不敬或輕視。
2. 猶豫(yóu yù):缺乏決斷,不肯接受或表示敬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