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擾動。《易·說卦》“橈萬物者莫疾乎風” 唐 李鼎祚 集解:“言風能鼓橈萬物,春則發散草木枝葉,秋則摧殘草木枝條,莫急於風者也。”
劃槳。《五燈會元·兜率悅禅師法嗣·兜率慧照禅師》:“端午 龍安 亦鼓橈,青山雲裡得逍遙。”
“鼓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ǔ ráo,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擾動
源自《易·說卦》中“桡萬物者莫疾乎風”的注解,唐代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解釋為“風能鼓桡萬物”,指自然力量對事物的攪動或影響。例如:
“春則發散草木枝葉,秋則摧殘草木枝條。”(形容風對草木的擾動作用)
劃槳
見于禅宗典籍《五燈會元》,描述劃船動作,如:
“端午龍安亦鼓桡,青山雲裡得逍遙。”(通過劃槳表現悠然自得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周易集解》《五燈會元》等典籍。
《鼓桡》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人守著舊有的看法,不願意接受新的思想或觀點。這個詞常常被用來形容某些人固執、頑固不化的态度。
詞語《鼓桡》的部首是“鼓”和“木”,分别位于詞語的左右兩側。
“鼓”的筆畫數為13,部首是“鼓”本身。
“木”的筆畫數為4,是一個獨立的部首。
《鼓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的故事。在某個古代國家,有一位國王聽說一個新的樂器可以帶來好運,于是他決定引進這個樂器。然而,有些人持懷疑态度,不願接受新的事物,他們鼓勵其他人堅守舊觀念,不要參與這個新的樂器的推廣,因此形成了“鼓桡”這個詞。
《鼓桡》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鼓橈」。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鼓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即使寫法不同,它的意思仍然保持不變。例如,在《康熙字典》中,鼓桡寫作「鼓橈」。
1. 他一直鼓桡,不肯接受新的觀念。
2. 我們需要打破鼓桡的思維定勢,嘗試一些新的方法。
3. 這個人太固執了,怎麼說他都鼓桡。
- 鼓勵
- 鼓舞
- 頑固
- 堅持
- 固執
- 頑固
- 鈍化
- 守舊
- 開放
- 接納
- 接受
- 歡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