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字體。《晉書·衛恒傳》:“ 杜氏 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 清 金農 《過北碕精舍得宋高僧手寫<涅槃經>殘本即題其後》詩:“法王力大書體肥,肯落人間寒與饑。”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五篇:“六國之時,文字異形, 斯 乃立意,罷其不與 秦 文合者,畫一書體。”
(2).文體。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 清 蔣士铨 《一片石·宴閣》:“前日邂逅 婁妃 ,偶論書體,見他詞翰精妙,遂為文字之交。”
“書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詳細解釋:
指文字的筆畫結構、書寫形式和藝術風格。具體包括:
指文學作品的體裁或語言風格,例如:
“書體”與“字體”常被混用,但前者更側重書法藝術性,後者偏向文字結構。例如印刷術中的“宋體”是字體,而“顔體”則屬于書體範疇。
以上内容綜合了《晉書》《文心雕龍》等古籍記載及現代文字學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相關文獻來源。
書體是指書寫文字的方式和風格。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書和體。書的意思是寫字,體的意思是形态。書體可以指代文字的字型、字形和字迹。通過書體的選擇和運用,可以使文字更具藝術性和美感。
“書”字的部首是“冖”,表示覆蓋、保護的意思;“體”字的部首是“⺼”,表示肉身的外部。根據形狀,可以将“書”字拆分為4個筆畫,而“體”字則拆分為7個筆畫。
“書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諸子百家的文化背景。繁體中的“書體”與簡體中的“書體”意思相同,隻是表達方式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漢字更加簡化和質樸,筆劃也較少。例如,古代的“書”字在形态上與現代有所差别,但總體上保留了“冖”和“曰”的形狀。
1. 他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具有很好的書體。
2. 這本書采用了隸書體,具有古樸的韻味。
3. 學習不同的書體有助于提高書寫的技巧和藝術水平。
組詞:字體、毛筆、篆刻
近義詞:字體、字形、字型
反義詞:話語、語體、口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