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化圓寂。佛教稱僧尼死亡。 晉 □□ 《蓮社高賢傳·慧遠法師》:“師以世情難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順寂,即 義熙 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隋 江總 《攝山栖霞寺碑》:“禪師自識終期,欣瞻瑞應,以 建武 四年于此寺順寂。”
“順寂”是佛教用語,指僧尼順應自然規律而圓寂,即平和離世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該詞由“順”(順應)和“寂”(圓寂)組成,字面含義為“順應圓寂”。佛教認為死亡是生命輪回的一部分,僧尼通過修行達到超脫,故稱其逝世為“順寂”。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東晉《蓮社高賢傳·慧遠法師》,記載慧遠法師預知死期後“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順寂”。隋代江總《攝山栖霞寺碑》亦有類似記載,均用于描述高僧安詳離世的場景。
佛教文化背景
佛教将死亡視為“涅槃”的契機,強調對生死的超然态度。“順寂”一詞不僅描述死亡狀态,更體現僧尼修行的圓滿和對生命規律的坦然接納。
擴展補充:與“順寂”類似的佛教詞彙還有“示寂”“遷化”,均指僧人離世,但“示寂”更側重高僧臨終示現佛法境界,“遷化”則隱含生命形态轉化的意味。
順寂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解釋為順從自然的安靜、平和的狀态。表示人們遵循自然規律,達到内心的甯靜和平和的境界。
順寂是由“頁”和“爾”兩個部首組成。頁部表示紙頁,爾部表示性情和自然的狀态。筆畫上,共有10畫。
順寂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并且偏向于文人雅士的用語。在繁體字中,順寂的寫法是順寂。
在古代漢字中,順寂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僅僅是書寫時結構略有不同。
例句:他順寂地坐在竹林中,享受着大自然的甯靜。
組詞:順從、順境、寂靜、甯靜等。
近義詞:甯靜、平和、安詳、靜谧。
反義詞:喧嚣、繁忙、不安、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