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绌的意思、斥绌的詳細解釋
斥绌的解釋
見“ 斥黜 ”。
詞語分解
- 斥的解釋 斥 ì 責備:斥責。怒斥。駁斥。訓斥。 指,指出:斥謬(指出錯誤)。 使退去,使離開:斥退。 開拓:開地斥境。 多,廣:充斥。 偵察,伺望:斥候(舊時偵察敵情的士兵)。 鹽堿地:斥鹵。 古同“尺”,尺
- 绌的解釋 绌 (絀) ù 不足,不夠:支绌(款項不夠分配)。左支右绌。相形見绌(相比之下顯得不足)。 古同“黜”,罷免,革除。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斥绌”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單獨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兩個單字的古義來理解:
-
基本釋義:
- 斥:本義指驅逐、排斥、摒棄。引申為斥退、罷免、革除(官職或地位)。
- 绌:本義指不足、短缺。引申為貶退、降職、廢黜,特指在比較中居于下位或被淘汰。
- 斥绌:結合兩字之義,“斥绌”意指排斥、貶退、罷黜。它強調通過排斥、貶低的方式,使某人或某物失去原有的地位、官職或價值,含有使之降格或廢棄不用的意思。
-
用法與語境:
-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叙述中,描述對官員、人才、學說或事物的貶斥、罷免或廢棄。
- 例如,在描述政治鬥争或學術争論時,指一方勢力或觀點被另一方壓制、貶低并排除在外。
- 它帶有較強的被動意味,指主體被外力所排斥貶退。
-
與現代詞語的對應:
- 現代漢語中,與“斥绌”含義相近的詞有:斥退、貶黜、罷黜、廢黜、摒棄、排斥等。
- 具體使用哪個詞,需根據語境選擇。若強調罷免官職,常用“罷黜”、“貶黜”;若強調排斥不用,常用“摒棄”、“排斥”。
-
權威參考來源:
- 對于古漢語詞彙的精确釋義,最權威的參考是大型曆史性語文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收錄了“斥”和“绌”的豐富義項及包含它們的複合詞(如“斥绌”或其近義詞“绌斥”),并提供書證。其釋義具有極高的學術權威性。可在各大圖書館查閱或通過專業數據庫訪問。
- 《辭源》(修訂本):側重探求漢語詞彙的古義、詞源及曆史演變,是研究古漢語和閱讀古籍的重要工具書,對“斥”、“绌”等字的古義有詳細考釋。同樣可在圖書館查閱或通過專業數據庫訪問。
- 《古代漢語詞典》:專門收錄古代漢語詞彙,釋義精當,例證豐富,適合學習和研究古漢語使用。是理解“斥绌”這類古語詞的實用工具。
“斥绌”是一個古語詞,意為排斥、貶退、罷黜,指通過貶低、排斥的方式使某人或某物失去原有地位或價值。其核心在于“排斥使之降格或廢棄”。理解該詞需結合“斥”的“驅逐、罷免”義和“绌”的“不足、貶退”義。欲深入了解其确切用法和例證,應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修訂本)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曆史語文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斥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
“斥绌”意為嚴厲斥責并否定或黜免,多用于形容對人或事的強烈批評與否定。例如《後漢書·郎顗傳》提到“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即通過貶斥罷免來穩定民心。
-
字義分解
- 斥:既有“責備”(如斥責)之意,也有“驅逐”(如斥退)之義,如《列女傳》中“斥绌之人”指被貶黜者。
- 绌:本義為短缺,引申為“否定”或“駁斥”,如《史記》中“绌黃老刑名百家”。
二、使用場景與辨析
- 曆史語境:多見于漢代文獻,如官員因失職被“斥绌”的記載。
- 現代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直接使用,多出現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讨論中。
- 注意點:部分資料(如)将“绌”誤注為“yè”,實際應讀作“chù”。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獲取更全面的曆史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卧草創讒言成謀春妍出徇黜冢倒壞鼎列非凡肥魚大肉風木分彊服車宮後貴重寒火豪誇黑司命禾線合柱紅釭灰寂見金見天見晚金馬門錦囊佳句金沙羅盡信書不如無書踘蹴決心看風寬疏良謀露積螺貝麥麨馬褲呢莽沕莫逆交旁開親家母權策讓路若不勝衣生生不已事功之學史佐熟耕疏鐘蒜苗邃旒騰書天空海闊啼叫投供吞贓誤犯遐闊相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