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委拖延。 清 林則徐 《谕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今令洋商 伍紹榮 等到館開導,限三日内回禀,一面取具切實甘結,聽候會同督部堂、撫部院示期收繳,毋得觀望諉延。” 清 林則徐 《拟頒發檄谕英國國王稿》:“接到此文之後,即将杜絶鴉片緣由速行移覆,切勿諉延。”
“诿延”是一個漢語詞彙,由“诿”(推诿)和“延”(拖延)組合而成,意為推卸責任并故意拖延。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诿延”指在面對問題或任務時,通過推诿、敷衍的方式逃避責任,同時拖延行動。它既包含推卸的消極态度,也包含行動上的遲緩(,)。
常用于批評不主動擔責、辦事效率低的行為。例如:
類似表達包括“推三阻四”“敷衍塞責”等,但“诿延”更突出“拖延”的時間維度()。
《漢典》及清代文獻均收錄該詞,印證其曆史淵源和規範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林則徐文集等來源。
诿延(wěi yán)是一個意為“推卸責任、拖延”的詞語。它由“诿”和“延”兩個字組成。
“诿”字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7。它是由“言”部和“危”部組合而成。
“延”字的部首是廴,筆畫數為8。它是由“廴”部和“雲”部組合而成。
“诿延”一詞來源于《論語·述而》:“不诿于人……不持诿延之志也”。意為遇到問題或困境時,不推責任給别人,也不拖延解決問題的決心。
“诿延”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詡延」。
古代漢字對于“诿延”一詞有不同的寫法和變體,如“讆”、“韡”等。
1. 他總是喜歡诿延責任,從不願意承擔自己的錯誤。
2. 别再诿延了,現在是解決問題的時候了。
诿過、推诿、延誤、推延
推诿、推卸、逃避、拖延
負責、積極、主動、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