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否臧的意思、否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否臧的解釋

(1).成敗;善惡;優劣。否,惡;臧,善。《易·師》:“師出以律,否臧,兇。” 孔穎達 疏:“否謂破敗,臧謂有功。”《魏書·元子思傳》:“不付名至,否臧何驗?” 唐 白居易 《議兵策》:“議之者頗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範仲淹 《用天下心為心賦》:“於是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三年》:“其兩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遷官之年月,責以供職之否臧。”

(2).品評,褒貶。《舊唐書·鄭朗傳》:“適來所記,無可否臧,見亦何爽?” 唐 劉商 《哭韓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詩:“千載有疑議,一言能否臧。” 宋 葉適 《題<陳壽老文集>後》:“審其所從,不求強同;貴其所與,毋為易得。趨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則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否臧”是漢語中具有評價性質的雙音節詞,其核心含義與“善惡”“得失”相關。根據權威辭書解釋,該詞讀作pǐ zāng,本義指“好壞、優劣的評價”,引申可表示對事件成敗、人物品行的判斷。例如《舊唐書·杜讓能傳》載“朝廷否臧,足成休戚”,此處“否臧”即指政事的善惡得失(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從構詞角度分析,“否”古義為“惡、不善”,“臧”本義為“善、吉”,二者結合形成反義複合詞,常用于曆史文獻與政論性文本。如《左傳·隱公十一年》中“師出臧否,亦如之”,即以軍事行動的成敗對應“否臧”概念(參考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在具體使用中,該詞既可作名詞表示評價結果,也可作動詞表示評判行為,如《資治通鑒》中“人主不當論否臧”即強調君主不應輕易評判臣下優劣(參考來源:《辭源》)。

現代語境下,“否臧”主要保留在學術讨論與文學創作中,多用于強調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需要注意的是,該詞與常見詞“臧否”屬同素逆序詞,二者在語義範疇和語體色彩上存在細微差異——前者更側重評價結果,後者偏重評價行為(參考來源:《現代漢語異形詞規範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否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善惡/優劣
    指事物的好壞、成敗或優劣。其中“否”(pǐ)表示“惡、失敗”,“臧”(zāng)表示“善、成功”。

    • 例:《易·師》提到“師出以律,否臧,兇”,意為軍隊出征需嚴明紀律,否則無論勝敗皆兇險。
    • 孔穎達注疏進一步解釋:“否謂破敗,臧謂有功”。
  2. 品評/褒貶
    引申為對人物或事件的評論與判斷,帶有主觀評價色彩。

    • 例:唐代劉商詩中“千載有疑議,一言能否臧”,即通過一句話評價千年争議。

二、詞源與用法

“否臧”既可指客觀的成敗善惡,也可作動詞表示主觀評價。其使用多見于古代經典與史籍,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出現,但在研究古文或曆史時仍有重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愛樂隘阒闇劣拜候本位不第倉倉皇皇場功車丞相陳谷子爛芝蔴逞威嗤鄙鳳車脯糒富于春秋幹裂歸居荷負黑鵶鵶龢暖鴻蹤火術火引虎擲龍挐簡授金城湯池禁春精采秀發精疎爵裡刺巨子蓮锷理不勝辭燐燐留班毛摯謀望穆暢藕合平適仆齋恰纔起兵動衆勤學棋友瑞福入獻搔憂撒帳紗幮沙蘿蔔傷耗貪賤讨笑鐵面禦史裼裘頑疏烏蠋相生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