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否臧的意思、否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否臧的解釋

(1).成敗;善惡;優劣。否,惡;臧,善。《易·師》:“師出以律,否臧,兇。” 孔穎達 疏:“否謂破敗,臧謂有功。”《魏書·元子思傳》:“不付名至,否臧何驗?” 唐 白居易 《議兵策》:“議之者頗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範仲淹 《用天下心為心賦》:“於是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三年》:“其兩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遷官之年月,責以供職之否臧。”

(2).品評,褒貶。《舊唐書·鄭朗傳》:“適來所記,無可否臧,見亦何爽?” 唐 劉商 《哭韓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詩:“千載有疑議,一言能否臧。” 宋 葉適 《題<陳壽老文集>後》:“審其所從,不求強同;貴其所與,毋為易得。趨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則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否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善惡/優劣
    指事物的好壞、成敗或優劣。其中“否”(pǐ)表示“惡、失敗”,“臧”(zāng)表示“善、成功”。

    • 例:《易·師》提到“師出以律,否臧,兇”,意為軍隊出征需嚴明紀律,否則無論勝敗皆兇險。
    • 孔穎達注疏進一步解釋:“否謂破敗,臧謂有功”。
  2. 品評/褒貶
    引申為對人物或事件的評論與判斷,帶有主觀評價色彩。

    • 例:唐代劉商詩中“千載有疑議,一言能否臧”,即通過一句話評價千年争議。

二、詞源與用法

“否臧”既可指客觀的成敗善惡,也可作動詞表示主觀評價。其使用多見于古代經典與史籍,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出現,但在研究古文或曆史時仍有重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分段标題>

《否臧》的意思

《否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否定、拒絕。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否和臧。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否臧》的部首是“舌”,它是表示聲音、語言的意義。整個字的筆畫數是19畫。

來源和繁體

《否臧》是源自于古代漢字,它在繁體字中保留了原始的形态和意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有所區别。例如,在西漢時期,字形中的“舌”部分更加明确,而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簡化并統一了字形。

例句

1. 他向他的老闆請求了一天假,但遭到了老闆的《否臧》。

2. 她對那個建議給出了一個堅決的《否臧》。

組詞

1. 否認、否定、否認、否決。

2. 臧否(指議論某人的是非)。

近義詞

1. 否定、拒絕、不從。

2. 反對、拒絕、拒斥。

反義詞

1. 贊同、接受、同意。

2. 允許、容許、答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