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骈骨的意思、骈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骈骨的解釋

二骨相連。《梁書·武帝紀上》:“生而有奇異,兩骻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骈骨是一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骈骨(pián gǔ)意為“二骨相連”,指人體骨骼結構中兩塊骨頭異常連接的現象。該詞主要用于描述特殊生理特征,常見于曆史人物異相的記載中。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梁書·武帝紀上》,記載梁武帝蕭衍出生時的奇異體征:“生而有奇異,兩骻(胯)骈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此處“骈骨”特指其髋部骨骼相連的生理特征,被視作帝王異相的象征。

其他說明

  1. 詞源構成:“骈”指并列、成對,“骨”即骨骼,組合後強調骨骼的異常連接狀态。
  2.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殊醫學案例描述。需注意與“胼胝”(皮膚增厚)等相似詞彙區分。

建議對曆史文獻中類似術語感興趣者,可進一步查閱《梁書》等原始史料,或參考醫學人類學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骈骨——詞義與起源

“骈骨”是一個比喻性詞語,意為人體骨骼連接得緊密、整齊有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骈骨”的左邊部首是“骨”,右邊部首是“骨”,總筆畫數為14。

來源

“骈骨”一詞來源于古代醫學,在醫學著作中用來形容人體骨骼的形狀與結構。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比喻性詞語,用來形容非骨骼相關的事物的緊密連接或整齊有序的狀态。

繁體

《骈骨》的繁體寫法為「骿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骈骨”曾有多種别名,如“骿骨”、“骈蘇”等。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漢字書寫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

例句

1. 他的身體骈骨有序,運動時非常協調。

2. 這座城市的道路規劃骈骨緊密,交通流暢。

組詞

骈骨組詞:骨科、骨髓、骨質疏松、骨折

近義詞

串聯、連貫、連結

反義詞

松散、紊亂、脫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