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年;歉收的年歲。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潕水》:“陂在 比陽縣 西五十裡,蓋地百頃,其所周溉田萬頃,隨年變種,境無儉歲。” 唐 劉禹錫 《蘇州謝赈賜表》:“特有賑卹,救其災荒。蒼生荷再造之恩,儉歲同有年之慶。” 宋 孔平仲 《續世說·品藻》:“ 劉訏 超然越俗,如天半朱霞; 劉歊 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皆儉歲之梁稷,寒年之纖纊。” 清 黃景仁 《得稚存淵如書卻寄》詩:“自餐脫粟厚親養,儉歲襆被遊江潭。”
“儉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荒年或歉收的年歲,強調因糧食短缺而需要節儉度日的時期。該詞由“儉”(節儉)和“歲”(年歲)組成,本義與“豐歲”相對。
詞義側重
不同于日常節儉,“儉歲”特指因自然災害或收成不佳導緻的物質匮乏年份,需全民節衣縮食。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提到“境無儉歲”,即通過水利工程保障農田灌溉,避免荒年。
曆史文獻用例
需注意與“節儉過節”等字面義區分。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物質匮乏的年份,而非單純指節日節儉。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水經注》《蘇州謝赈賜表》等原文。
《儉歲》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在新年或過節時,以節儉的方式度過歲月,不浪費,不奢華。
《儉歲》的拆分是:“儉”由人偏旁和佥部首組成,它一共有9畫;“歲”由禾部首和山部首組成,它一共有13畫。
《儉歲》這個詞源于古代文人,用來形容過年或過節期間的節儉生活。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儉歲」。
在古時候,漢字「儉歲」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寫法為「儉歲」。
1. 在新年來臨之際,我家人都會相互約定節儉過節,共同迎接儉歲的到來。
2. 生活節儉固然重要,但我們也要記得享受生活,不要把儉歲變成過度的限制。
組詞:儉樸、儉約、儉省
近義詞:節儉、節約
反義詞:奢華、奢侈
【别人正在浏覽】